古时有三位勇者。
一位是北宮黝,大概是个侠客,别管你是布衣百姓还是大国君主,惹了他,他就跟你翻脸。另一位勇者孟施舍,可能是武士或将军,他的勇比较简便:不管对方是小股来袭还是大军压境,不管是否打得过,先打了再说。
后来,有人向孟子请教如何做个勇敢的人,孟子举出北宫黝、孟施舍,又举出孔子。孔子之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面对穿着粗布衣的普通百姓,我能不感到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合乎理义,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也就是说,孔子觉得,如果自己没理,那么就算对方是个草民,也别欺负人家;但如果自己理直气壮,就是对方人再多也要敢于斗争。
孔子与前两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使勇成为一个伦理问题:勇不单体现一个人的胆量,它还关乎正义,以及由正义获得的力量和尊严。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孔子假定大家的心里都有同一条直线,摸一摸就知道有理没理,是否正义。但如果我觉得我有理,他觉得他有理,两个理还不是一个理,怎么办?孟子没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在这三位勇者中另有一条共同的直线——北宫黝不怕老百姓,也不怕国王;孟施舍不怕小股敌人,也不怕大部队;孔子没理绝不欺负任何人,有理千万人他都不怕。这是勇之底线。勇者自尊,他不屑于扎堆起哄,更不会挟虚构或真实的多数以凌人。他的尊严在于他坚持公平地看待对方。三位勇者为勇确立了一个根本指标,就是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决心独自承担责任和后果。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认为上述指标依然适用。比如,在网上向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什么东西怒发冲冠,把键盘拍烂,但走在大街上碰见流氓急忙缩头,那么,这样的勇不要也罢。因为它是藏在人堆里的勇、免费的勇,它就是怯懦。(总公司办公室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