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孔老夫子的《孝经》,深为中国“孝”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震撼。儒家所倡导的孝被西汉以来的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之经。诚然,除却《孝经》里的封建因素,其精粹乃中国“修身”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对治国安天下有着根本性的规范作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这段话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孝的全部内涵,涉及到人生各个阶段的孝及其确切内容,把一个人对父母的孝视为起始阶段;把对事业对君主的孝视为中间阶段;把功成名就,拥有崇高的地位和美好的社会荣誉视为孝的高最后阶段。老夫子的孝道观,简言之,就是要教育天下人善待父母,进而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国家对君主的孝与忠。足见老夫子的《孝经》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治国安邦经。
《孝经》的精粹在于它教育、引领、激励并要求普天下子民要孝敬并善待父母,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能够人生有为,光耀门庭,这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这些精粹形成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优良传统。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清正民风,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圣语,那“举孝廉”之规章,那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之大举,那抗击日寇、那抗美援朝,母送子妻送夫的感人画面成为千古不朽的孝与忠的颂歌,感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孝的本质是爱,爱的本质是给与。在孝心和爱心的鼓舞下,我们中华历史上孝之典范、忠之故事成为千古奇观。汉文帝刘恒为母治病,夜不解带,亲口尝药;宋朝黄庭坚,居高官而坚持天天晚上给母亲洗马桶;陈毅元帅百忙之中挤时侍奉母亲,亲手为母亲洗尿布。其情节其场面惊天地泣鬼神。
一部《孝经》,教育平民要孝顺父母;教育各级官员在孝顺父母基础上,要孝忠国家和国君,要忠君报国。在这一理论和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大宋朝杨家将一门忠贞,涌现出民族英雄岳飞;涌现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中华豪杰文天祥。而在革命志士救国救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征程上,共产党人周文壅、陈铁军在就义前,举行刑场上的婚礼,把敌人的枪声作为新婚的礼炮;年轻的毛岸英在祖国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奔向抗美援朝的战场,把热血和生命奉献给中朝人民的崇高利益,成为千古绝唱,做到了大孝与大忠的高度统一。
仔细品味,自古及今,“孝”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家庭美德和个人修身的基础道德,由此,实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团结与和睦,进而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平安。而“忠”也就是要求官员对国家的孝顺。封建社会的“忠”是要求官员效忠国君,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而我们今天要求的是所有官员、所有党员要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与封建社会的“忠”,有着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的孝与忠是辯证的统一。孝是基础,忠是孝的发展;孝是忠的土壤,忠是孝的升华。我们就是要在孝顺父母的基础上,去培养国民热爱祖国,热爱五星红旗,热爱人民的参天大树;说的具体一些,就是培养国人忠诚单位、敬畏岗位并为之不懈奋斗、奉献的担当情怀。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孝经》的精粹和作用应予充分肯定。当每个人都能把父母扛在肩上,把祖国、天下和事业扛在肩上,我们的国家将天下太平,繁荣发达,人民幸福安康。
我们的民族是孝敬父母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讲礼义讲友爱的民族。把《孝经》的精粹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每一个老人都能受到尊重和爱戴;每个人都能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担当,我们的民族就能屹立于世界发达的民族之林,我们每个人才能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彩人生!
“孝”安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动力!(杨彬 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