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意思是说到过失,大贤人也不可避免。如何面对错误,境界却有高低之别,人生走向也就此不同。 汉高祖七年,北方匈奴崛起,西汉王朝想一劳永逸解决边患问题。为谨慎起见,刘邦数次派出使节赴匈奴摸底,反馈的情况都是匈奴不堪一击。刘邦出于慎重,再派娄敬前往匈奴,可未等娄敬归来,为了抓住先机就率军向北挺进。恰巧,娄敬归来途中遇到汉军,将自己的观察逐一分析汇报。他认为此前看到的是假象,绝对不能轻举妄动。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娄敬没能劝住刘邦,还遭了牢狱之灾。后来刘邦大军果然上当被围,凭借陈平之计才侥幸逃脱。刘邦脱险后马上释放娄敬,并诚恳道歉,加封其为“关内侯”。能不计颜面直面己过,可谓大丈夫。 相似的犯错起因,历史上还有一例,境界却判若云泥。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与曹操欲在官渡展开决战。袁绍的谋士田丰认为,袁军已连续作战,人困马乏,不宜出战。袁绍同样一意孤行,以扰乱军心为由将田丰关进大牢。结果,袁军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反而首先想到绝不能丢脸自认无能,遂下令将田丰诛杀。袁绍从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最后落得众叛亲离,恐怕与刚愎自用、掩过饰非不无关系。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代徐阶曾担任主考官,阅卷中发现一名士子用了“颜苦孔之卓”这个典,他百思不得其出处,遂批“杜撰”。当时,凡卷面上有主考官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这位士子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徐阶连忙从座椅上站起来,应声云:“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徐阶知错即改,非但没有损失什么声誉,其改过之“速”倒令人钦佩。 唐代陆贽也曾写道:“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很多时候,比犯错更可怕的是不知悔改、极力遮掩。老虎屁股摸不得,捂着脓包不让碰,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看清缺点,不卸责任,早知错早警觉,才不会养痈遗患。进一步看,善待别人的批评,且听必改、改必快,才不会让错误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总公司办公室 刘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