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所有西方人爱过圣诞一样,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把过春节看作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最具有团圆意义的民俗活动,“过年”无论从形式,还是概念,都已经烙印在我们的精神里,无论在哪里,都挥之不去。一般来说,“腊八”那日喝了腊八粥,春节仪式正式启动,大伙都忙碌开了,这并不是说个个都忙里忙外一切为了大年三十那几天做准备,而是大家从心理上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状态:年近了,要过年了!这种状态几乎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之后,才算完事。松一口气的同时隐隐怅然若失。 记得我的童年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代表有吃有喝有玩,并且很有可能是去乡下的外婆家,母亲那族的亲戚聚集在一起,自有一番热闹。后来,外婆乡下的房子也卖了,搬到镇上,过年团聚的习俗却一直没有变过,依然每年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五的中午在外婆那吃饭,放鞭炮,敬酒,说吉祥话,晚上各自回自己的家开灶暖锅,一年又一年,已经成为我记忆中再也抹不去的温馨回忆。 大学毕业来到森达热电参加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过年往往不能回家,父母就只能来建湖与我团圆,老家的热闹只能在心头萦绕,外婆的笑声依稀可闻。如此经过了五载秋冬,我已经在建湖成家落户,“回家”二字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适合指回老家,因为我的家已在建湖,我已经成为“新建湖人”,将来我的孩子在认知上可能会认为自己就是个地道的建湖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将来孩子肯定不会再像我小时候那样有机会享有纯粹的中国式新年:不能满山遍野地跑,不能把鞭炮拆散点着香放,不能亲自与大人去猪圈把生猪五花大绑,不能与十来个亲戚围在电视机前晚会。 若干年后,城市继续发展,城乡的差别不复存在,属于他们的“纯粹的中国式新年”也可能只成为记忆中的繁星点点。即使如此,我们只要守住这个“年”的概念,无论到哪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重要的。(孙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