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当收到一张张美观精致的贺年卡,接到一个个祝福新年的手机短信,耳闻一声声叫卖年货的吆喝,乡村腊月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这是年味中的节日。那隽永、绵长的年味,就从醇厚的粥香中弥漫开来。为了一年一顿的腊八粥,母亲媳妇们早就着意准备,精心挑选,洗净山芋、粟子、红枣,浸泡花生、各色豆类,悠悠地炖,慢慢地熬,终于幽香溢出、弥散。在天寒地冻的凛冽冬日,一家人围坐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糯米腊八粥,黏黏稠稠,香甜可口,沁人心脾,胜过一切美味佳肴。屋子里充盈着浓厚的母爱和温馨的亲情。 走村串户,家家都在为过年而忙碌着。那悠长、浓郁的年味,就从他们忙碌的双手中流淌出来。虽然超市里、集市地摊上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人们还是喜欢亲手制作。做年糕,灌香肠,蒸点心,薰腊肉,炸肉圆,炒花生,阵阵香味扑鼻诱人。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忙年的喜悦。许多农家庭院里早早地挂晒着腊肉、腌制的鸡鸭鹅鱼,成为令人注目的风景。临近春节,人们逛超市、赶集市的热情高涨,置办年货,添买新衣,大包小裹,满载而归。冰箱里食物放得满满当当,等待春节全家团聚,大快朵颐。 回家过年,是每位在外读书或打工的游子的共同愿望。那甜蜜、温馨的年味,就从他们匆匆的步履中散发出来。村头、路口、车站,寒风中站着翘首盼望亲人归来的妻儿、父母。熟悉的身影走近了,骄儿扑进爸爸的怀抱,父母沧桑的脸上绽开笑容,妻子害羞地瞅着丈夫。“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一家人相拥着,一路上洒下欢声笑语。“年”似杲杲冬阳,温暖着久别团聚的家人。每到年关,孤寡老人、困难农户的家中,总有一拨拨手提肩扛礼品的干部、企业老总、青年志愿者登门慰问。“雪中送炭”温暖着寂寞、冷落的心灵。此时,亲情、友情、乡情交融升华,他们的年一定会过得有滋有味。 除夕是新年的最后一道驿站。那芬芳、馥郁的年味在五彩缤纷的传统文化中拓展升腾。除夕贴对联,是辞旧迎新的开心时刻,也是忙年中最庄重、最细心的活。耐心地洗去陈联旧对,去除灰尘污垢,心怀虔诚,带着祝福,贴上崭新的、红彤彤的春联。顿时,春联伴随着喜纸、窗花、花灯,熠熠生辉。此时,乡村处处流淌着暖暖的中国红。丰盛的年夜饭后,是万家团圆的“守岁”之夜。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为人们奉献出一台台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部部贺岁剧,让人欢乐开怀。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鞭炮声声,此起彼伏,烟花缤纷,摇曳生姿。这是原汁原味的家乡“年”味。 在期盼、忙碌、守候中,在热闹、斑斓、温馨中,“年”姗姗而来,如约而至。她歌唱着、舞蹈着、微醉着,走进云蒸霞蔚里,向元宵迤逦而去。年味袅袅,年意浓浓。(摘自《盐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