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叶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的气氛,被这经年的小曲小调儿轻轻一哼一唱,就被浓浓地晕染开了。 粽叶、糯米、绿豆、清香……一连串的端午印迹就这样涌入了我的脑海,在诱惑着我味蕾的同时,也勾起了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近端午时节,母亲便开始和隔壁左右的阿姨婶婶忙碌起来,剪粽叶、泡糯米、捻细绳、打井水……待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包的工作就可以开始了。老家包的粽子,与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粽子是有区别的,它用两种叶子包裹而成,看起来更大,吃起来更香,回味起来更悠长。待糯米被叶子一层层裹紧之后,便可以用事先捻成的细绳系紧了,串成长长的一绺,犹如串串左右摇摆的铃铛。 最后一道工序,当然是将包好的粽子放到柴火大铁锅里面去熬煮,这通常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等待的过程是那么漫长,因为糯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煮熟煮透,也因为嘴馋的人只想快点享受到那清香诱人的美味。而每到快出锅的时候,大铁锅里水花翻飞,沉甸甸的粽子就像一串串沉重的铃铛,想跃动却又太过笨重,厨房里则热气奔腾、清香四溢,让人充满期待而又满怀幸福。所以,我总会抵挡不住肚里那几根“馋虫”的诱惑,三不五时地就去掀锅盖,先用锅铲翻一翻,再用竹筷去戳一戳,看粽子熟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快煮透了?而母亲总会站在边上一边添柴一边唠叨:“馋丫头,不要掀锅盖,香气都跑完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终于熟透了,可还得一层层褪掉那一层层冗长的“外衣”。令人发笑的是,每回看到褪掉的那些芭茅叶,我总会想起“王婆婆的裹脚布”这一说,不过味道却是截然相反的。闭上眼美美地嗅上一口香喷喷四溢的热气,再让白嫩嫩的粽身在红砂糖堆里打个滚儿,接下来便可以“风卷残云”大吃一顿。母亲包出来的粽子,各方面都比市面上的粽子略胜一筹。其香味让人口舌生津,吃起来更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发展从来不会让脚步停歇,进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市面上的粽子更是“推陈出新、形态各异、花样百出”,水果粽、豆沙粽、腊肉粽、八宝粽……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可每每吃着那些价格不菲、内容各异的粽子时,我总是惦念着母亲包出的内容简单直白的“纯米粽”。或许,我所惦念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有母亲在缠缠绕绕的包裹中,包出的那份对于生活的期盼和挂牵。 有趣的是,尚小的儿子也跟我一样,对手工包的“纯米粽”情有独钟,时常嚷着要吃。我经常想,是不是应该像母亲一样,去把自己对于生活浓浓的爱与希冀,也化作一缕缕清新的粽香,飘向未来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