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不期而至,经过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在各自的考场接受考验。相信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发挥出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而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后能“金榜题名”、如愿以偿。然而,并非百分百的升学率注定了不可能人人都如愿如意,这就需要考生及家长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个“不如愿”。
孔子弟子三千,“有异能”者也不过七十二个;跳龙门的鲤鱼每年都是成群结队,但最终跳过龙门的也只有数条。如果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一厢情愿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非常态度”甚至“非常手段”对待和要求自己的子女,可能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后悔岂不晚矣?!
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有个儿子,天资聪颖,读书勤奋,被燕王视为掌上明珠。洪武六年,朱元璋开科取士。燕王渴望儿子金榜题名,为祖上争光。考试前几天,燕王为使儿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便带儿子游历了京西的名山大川。到蔚州界内的大南山时,燕王把儿子叫到面前,很动感情地说:“尔寒窗数载,成功在此一举,此番进京赶考,须隐姓埋名,独占鳌头;若金榜夺魁,咱父子再在此相会;如若不然,就别来见我!”。
考试结束后,燕王天天在此等候儿子的佳音,等了好多天。一天,儿子果然来了。燕王想起前言,心中窃喜。但儿子跪在面前说:“孩儿不孝,未遂父愿,只考了个探花。”燕王闻言也是大喜过望,但却没有夸奖儿子,没有及时地与儿子分享成功的喜悦,而是把喜悦深埋心底,故意摆出一副“父道尊严”的架子,把儿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瞎撸了一顿,还煞有介事地强调:“尔未能独占鳌头,有违父训,还有何脸面来见我?”不想他年少的儿子真的认为因此惹父亲生气了,惭愧不已,遂一边痛陈“孩儿不孝,让父亲白疼了一场”,一边趁父亲不备,一头撞死在了悬崖上。燕王自是痛断肝肠,但后悔早已是来不及了。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愿这个“燕王逼子”的真实故事,能对高考后所有“不如意”、“不如愿”的考生尤其是考生的家长有所启示,并引以为戒,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