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一天天临近,随着各种祭扫活动的增多,对“文明祭扫”的倡导、呼吁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民俗,是人们对逝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长期以来,人们用烧纸钱等传统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烧纸钱的祭扫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传统并不代表着先进的文化。据统计,这种不够文明的祭扫方式,使全国每年“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 同时也蕴涵着社会风险和损害,如带来火灾风险,对清新空气、山川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近年来,豪华小车、精致别墅、美元冥币……清明祭扫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给清明节制造了不和谐的“噪音”。另类祭品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更离我们今天倡导的低碳生活、文明生活背道而驰。 对清明祭扫的传统习俗,要两方面对待:大力弘扬清明节所倡导的孝道、亲情文化;摒弃那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吻合的旧习。我们要继承清明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形式上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其实,“清明”与文明的内涵应该是高度统一的。因为“清明”一词,除了气候节令意义上的“清新明净”、“清爽明澈”之外,至少还包含着心理情感、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上的清明。它意味着,面对清明时节,人们的精神状态、情感态度其实也应该是“清明”——“清雅明智”,“清晰明睿”。更深层次的还应该包括社会秩序、公共治理、规则法度上的“清明”。也就是说,清明时节,我们也应该追求一种清明之境——一种清廉明净、清正明朗的社会氛围。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英灵”。鲜花祭祖、低碳祭祀等新风尚的兴起,说明环保、文明追远怀人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体现出清明清雅深沉的节日内涵逐渐回归本源。让祭祀活动返璞归真,让清明节回归本意,除了有关部门加强从源头管理外,作为公众应远离低俗祭品,应该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纪念。除了通过鲜花,人们还可选择音乐祭祀:播放逝者生前最喜爱的歌曲;鲜花祭祀:用菊花、百合花以及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鲜花祭扫; 植树祭祀:以植树的方式祭奠故人; 网上祭祀:在互联网、殡仪服务网站开展网上祭祀; 放飞思念:组织居民开展放飞白气球、放飞思念的活动;家庭追思会:将逝者的照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光盘,组织亲人观看;洗墓祭祀:清洗逝者墓碑等健康环保的现代文明祭扫形式祭奠先人,既表达了对故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与激励,同时也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古人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轰轰烈烈的厚祭不如对活着的长者尽敬老赡养之道,多一些关怀和体恤,厚养而薄祭,这是值得全社会弘扬的优良美德。 让“清明”真正过得更文明,促使各个层面的“清明”意蕴都能与现代文明契合,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每一个祭祀者的支持与配合,树立文明祭奠新风,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共同为社会文明和清明的构建上添砖加瓦。我们期待今年的清明更加多元,更加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