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视觉中国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他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什么是文化?解释众多。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庞朴先生曾以一个故事,通俗地讲述他对文化的理解:一天,几位不同国度的客人在一起喝咖啡,突然在杯子里发现了一只苍蝇。英国人什么也没说,丢下10个英镑,起身走人,体现了一种绅士风度;日本人见后立刻让服务员把酒店负责人叫来,提出要加强酒店的企业管理,反映了一种管理意识;美国人则不慌不忙地说,在我们国家应该是这样的,即咖啡、牛奶、方糖、苍蝇是分开放的,由自己决定什么和什么放一起。可见,不同国家、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思维。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相应的地域环境中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从吮吸母亲的第一口乳汁起,即开始吮吸这个民族的文化,并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其一生。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与文化的诸多特征密不可分。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生活性的特征。文化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催生、孕育文化的不同地域特点和生活环境。我们常说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精神与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爱琴海的地理特点密切相关。沿岸海岛上的人们为了生活经常走出海岛,而出岛就要与海上风浪作斗争,因此锻炼了当地人民的一种无惧无畏的冒险和斗争精神。到过希腊的人知道,希腊的山多,晴日阳光特别好,希腊人都喜欢在阳光下敲敲打打,久而久之就敲出了精美的雕塑阿波罗太阳神和美女维纳斯,并诞生了菲迪亚斯等著名雕塑家。而荷兰常阴天多雨,人们经常待在家中学习绘画和弹奏乐器,长此以往诞生了梵高、伦勃朗等著名画家及有名的荷兰室内乐和各种名曲。我国藏族舞蹈中有一种踢踏舞步,其原始舞步的摆动幅度很小,专家探其原因,与历史上西藏长期的农奴制度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因为当年不少农奴都是戴着镣铐给头人跳舞,双脚难以放开,天长日久,形成了目前踢踏舞步的风格。内蒙古的传统乐曲长调与草原的宽广辽阔的生活环境更是紧密相连,有研究者不无幽默地说,草原的风刮了多久,长调就有多久的历史。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了地域特点和生活环境对文化形成的深刻影响。 文化的地域性和生活性特征启示我们,不同地域条件和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样式,不同文化样式孕育不同的民族及其特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因为在这些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哲学思考、道德规范和信仰追求,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密码,既是很重要的文化传统和宝贵资源,更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一旦毁之,无法挽回,不可再生。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这就是我们要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原因。 文化具有流变性和互鉴性的特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不断流变和互鉴,从而形成一种新气象。笔者曾经参观希腊雅典考古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陶器、威武的青铜剑和精美的金丝银线饰品,体现出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极高的相似度,让人不得不怀疑,远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否与他们早有过美好的约定,共同创造这些古老而令人惊叹的文明!德尔菲是希腊中部一座依山而筑的小镇,被称为地球的肚脐,古希腊著名神话传说中的阿波罗太阳神殿、古老的雅典柱廊等原始建筑都静卧在高低起伏的山腰间。举目望去,穿越历史的千年雕塑和古建筑遗迹俯拾皆是,那些厅廊的构思与设计,与北京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相似,令人产生许多神奇的联想。黑山共和国的布德瓦小城,是座背山临海的古城,那是隔海相望的威尼斯王国在鼎盛时期留下的精美杰作。小城建在亚得里亚海边,深邃悠远的古老城门面对着宁静恬美的海湾,港湾内舟楫穿梭、万樯林立,让人想起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意。在希腊,在巴尔干半岛,在亚得里亚海岸边,到处可以看到威尼斯王国的古老痕迹,感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巨大影响,体会到斯拉夫民族的文化辉煌。人们有理由相信,正如公元前四十世纪左右,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赫梯人以及其他一些游牧民族,带着眷属,赶着牛羊,从一个地方游牧到另一个地方,以寻找他们的永久居住地。各民族之间不断经历战争与通商,彼此代替,相互通婚,各种生活习惯和文化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采用,有时攫取、有时放弃,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流变,迸发出新的文化样式。在我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的传入、盛唐文化的交流、满汉文化的交融等,也都是文化流变、互鉴和发展的结果与明证。 文化的流变性和互鉴性特征启示我们:不同民族的特性,本质上源于不同文化的区别。不同民族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迁徙、战争和通婚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相互交融流变、相互吸收借鉴,形成新的样式,而且仍将继续发展下去。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所以各民族文化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没有优劣之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唯有如此,各民族才能平等相处,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共荣。 文化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文化的形成、发展因地域特点和经济生活的环境不同而异,所以具有差异性;文化作品的创作大多是个体性质劳动,往往又具有独特性。文化由于差异性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样式,同一文化样式又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敦煌艺术的形成即是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典型反映。敦煌学的研究表明,自汉王朝以来,随着在我国西北采取“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玉门关、阳关)”的举措后,敦煌成为古代中国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密切交流的窗口。千百年来,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人们日夜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进行贸易汇聚和人文交融,诞生了如莫高窟、榆林窟等一批惊艳中外的文化艺术瑰宝。据统计,莫高窟南北两区现存的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身彩塑,是自十六国时开窟,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的一座世界艺术宝库,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变的产物,又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生动反映。在敦煌的不少洞窟、壁画、彩塑的设计、创作中,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和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不同,历经千年,才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敦煌艺术。其间既有表现典型印度文化的丰乳细腰式的佛教天人,也有反映西域文化马帮驼铃、丝路游牧的艺术特色,更有标志中原文化代表人物伏羲、女娲等神仙的生动形象。不同作品惟妙惟肖、各展其长、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成为一幅文化风格多样、艺术特色鲜明、创作手法丰富的文化艺术长卷,更是集形象的佛教史、恢弘的绘画史和生动的雕塑史于一身的艺术宝库。文化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由此可窥一斑。 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启示我们:作为文化艺术作品,世界上没有两枝一模一样的花朵。文化艺术的创作个体性很强,它不是工业机器批量生产的产物,更多是作者个体思维和劳动的结晶,其作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修改和雕琢。某种意义上来讲,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创作,从而决定了文艺作品无法像一般物质产品那样精确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文化艺术作品也很难实现完全的等价交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我国1952年至1995年期间,重印了50多次,发行了250多万册。但该书当年只卖几元钱一本,现在也只卖30多元,可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却深入人心,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几十年来更是影响了亿万中国人。贝多芬创作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交响曲举世闻名,为了创作好一个曲子,常常长时间反复推敲,第五《命运》的创作修改,用了近八年时间。但他的乐曲当时只有几个马克一首,最困难时几乎到了行乞的地步,如今他的交响曲却百世流芳,成为音乐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无数事实证明,文化艺术精品的珍贵价值恰恰在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十分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对他们的作品多些关心扶持。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成就,主要标志集中体现在经典作品和杰出人才,对此更应倍加珍惜和爱护。 文化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逐步渐进的时间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转换的空间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有时往往带有一定主观性、局限性或滞后性。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青铜时代》《思想者》和《老娼妇》等作品都很有名,但真正问鼎西方雕塑艺术高峰的却是其雕塑的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1891年当他接到法国文学家协会的订单时,曾一口气创作了10多尊巴尔扎克雕像草稿,可各方都不满意。经过7年反复修改,形成了“披着睡衣在凝神思考的巴尔扎克”塑像,但正式展出后仍遭强烈反对,说作品像“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罗丹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经过19年等待,直到其去世22年后才终于得到官方和社会的认可。今天,其作品终于被铸成铜像,安放在巴黎市中心供人瞻仰。可见,由于时代与认识水平不同,对优秀文化作品的认可往往需要时间。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北京机场组织有关方面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但有人认为把半裸体的傣族少女形象放在公共场合十分不妥,一时争议蜂起。后来由于邓小平、李瑞环等领导同志给予大力支持,才得以保存。这充分说明,对文化作品的认识,既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也需要相应空间的转换。马克思历时40年才写成《资本论》,逝世10多年后才被人们逐步认识和接受;鲁迅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被读者认可的情况更是天壤之别。 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启示我们:文化艺术的创造是逐步积累的,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常常需要时间的洗礼和打磨,眼前或一时的评价往往并非正确的评判。由于文化艺术创作理念具有超前性,文化作品作用的发挥又具有延续性和滞后性,因此才能跨越长达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光。中外不少文化精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画,交响乐、芭蕾舞、油画、雕塑等流传至今,辉煌不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所以要正确认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简单把文化艺术作品等同于一般消费的普通物质商品。要清醒认识到文化的巨大效益常常并不反映为直接的、短期的、具体的经济收益,而是宏观的、长期的、面向人的思想情操与道德理念的社会效益。文化是通过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一代又一代人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由这些优秀的、高素质的人创造出更加丰厚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面向全社会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良性的,也是根本的、长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重要社会效益就是文化的重大经济效益。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要让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应该看到,文化效益的产生,往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投入产出,文化常常是此时投入,彼时产出;此地投入,彼地产出;这个领域投入,那个领域产出;这部分人投入,那部分人产出;当代人投入,后代人产出。无数事实证明,古往今来,中外众多的优秀文化艺术精品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只有历经沧桑、穿过时间的长河,才能掂量出它光耀古今、重如千钧的巨大分量和珍贵价值。因此,对文化作品的评判和文化效益的认定,一定要着眼于历史的长河和全局的考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应如此。 总之,文化意高远,精蕴厚且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血脉,维系民族精神,是人民奋斗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前进的思想火炬!正确认识文化,加强对文化的学习、保护、传承和弘扬,对增强文化自信、走好自己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公司办公室转载,作者:许洪祥,系省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