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我国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第一个被提到的是江苏籍的张謇。在江苏考察期间,总书记又专门来到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称赞张謇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必须做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
企业家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生产要素,也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角色,主要源于企业家精神这样一股特殊的力量。企业家精神有多种成分:远见、执着、坚韧、创新、担当等。其中,善于创新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家精神中最可贵的属性。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就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尝试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勇气和执行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世所罕见,其中秘钥之一就是有一大批企业家敢于和善于尝试新的事物,充分发扬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新发展阶段,社会更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无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创新的意念要更加坚决,创新的步伐要迈得更大。今天讲企业家精神,讲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担负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突出新的标准、新的格局、新的意境。总书记在参观张謇事迹展时强调,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希望企业家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大幕,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战略全局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落实在产业创新上,就是必须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关键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和自主可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优秀的企业家在这一创新领域也可以大显身手。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是制造业大省,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坚持壮大实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新路。江苏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十分巨大,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许多产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涌现一批颇有实力的企业。但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仍有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性技术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完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较低,缺乏占据产业创新龙头地位并有国际影响的领军型企业。“十四五”时期,江苏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第一途径,高水平做好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和优化资源配置,瞄准国际产业前沿,从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入手,举全力突破一批能够服务全国、对江苏经济有显著带动力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卡脖子”环节,尽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为江苏在新时期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就是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考察江苏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基本精髓,把创新加以付诸实施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所提任务和要求的关键举措,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更是江苏壮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唯一路径。
江苏紧紧依靠创新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前提,敢于打破传统的不适应创新竞争新格局的体制机制,以市场需求和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全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有效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创新形成重大突破的领域和地方。当前尤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独特作用,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中国优秀企业的成功创新实践表明,由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开展与国际同行合作,采取联合攻关方式,是有可能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有效突破的。江苏创新资源丰富,在许多行业都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这些企业善于把握市场脉动,长期深耕产业链,对关键技术的需求和适用性十分了解,应当努力创造有利环境,促进这些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由企业向社会创新资源发出“集结号”,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突破大技术,解决产业创新发展的大问题,以破除现有高校科研院所有什么技术企业只能接受什么技术的局面,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企业在产业创新中挑大梁,在突破事关产业发展大局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起主导作用,动力还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没有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作理念支撑,没有谋大事、有大担当的家国情怀,是不可能涌动“十年磨一剑”、立志做世界一流企业的决心和作为的。江苏的企业家应当在张謇先生的“实业救国”中汲取力量,努力在江苏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公司办公室转载,作者:徐康宁,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省政府参事、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