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森达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77年,原为近湖镇镇南村村办皮鞋厂,2000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集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热心呵护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森达即成为全国皮鞋行业排头兵企业。进入新的世纪后,森达集团持续发展,更上层楼,现拥有环保热电、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传统制鞋、现代服饰、信息软件和房地产等项产业,共有12家成员企业,固定资产20亿元,成为盐阜地区综合实力强、社会声誉好、发展前景广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森达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国家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相桂同志是全国劳动模范,全省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之一,当选为党的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李源潮、回良玉、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森达留下了足迹和身影,为森达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动力。 30多年的创业,森达在全国同行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创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从1993年起,森达就已成为全国皮鞋行业排头兵,森达皮鞋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一直稳居第一位,在全球鞋业中独一无二。二是打造出国内鞋业第一品牌,并形成名品牌家族。“森达”牌皮鞋继夺得中国十大鞋王第一名后,于1997年被国家工商管理局认定为全国制鞋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并囊括了“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三项中国政府授予企业产品的最高荣誉,还先后推出“好人缘”、“梵诗蒂娜”、“百思图”、“雅波迪”、“多宝”、“那都乐”6个专业品牌。三是综合市场占有率连续18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森达皮鞋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多年维持在15左右%,以绝对优势连续18年领先于其他品牌,高出排名第二位10个以上的百分点。四是在国内制鞋企业中首家引进ERP管理系统。以信息流主导物流、资金流,重组业务流程,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步伐。2002年进军IT产业,整合的北京鼎天软件公司,为党的16大提供了信息软件系统,还承担实施中央办公厅辐射全国各省市的信息网络。五是实际入库税金贡献位列全县第一。森达创办以来,最多时候吸纳2万名员工,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超过10亿元,在全县企业中排名第一,在盐城市仅次于悦达集团。 森达集团从创办的那一天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期创业阶段,时间从1977年到1986年。当初的镇南村是建湖县出了名的穷村,在朱相桂等同志的倡导下,7位农民借用生产队闲置的牛棚、猪圈办起了一个皮鞋作坊。当时的情况是:破牛棚作厂房,大猪圈改食堂,三个师傅合张床。经过创业者10年的艰辛努力,皮鞋厂初具规模,进入江苏制鞋业前三强。第二个阶段是首次扩张阶段,时间在1987年到1992年。在这6年中,实施了负债经营上规模、横向联合借技术、借牌生产扩市场、合资合作出国门等一系列策略,从台湾和英国购买了一批先进的制鞋生产设备,与上海“老字号”企业的上海申川皮鞋厂、上海第二皮鞋厂进行技术合作,借用上海“中华”牌皮鞋商标定牌生产,产品打进全国排名前100家大型商场,并于1991年与香港、台湾的企业合资,创办森达鞋业有限公司,与英国、德国制鞋企业建立联系,引进技术和设备,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第三个阶段是实施名牌战略快速发展阶段,时间在1992年到1999年。在1992年初,森达就举起名牌大旗,提出进名城、入名店、创名牌的战略思想,积极发展独特的森达文化,聘请知名影星刘晓庆做广告,大手笔建卖场;不惜代价提高产品档次、品位,在意大利、台湾、香港建立研发中心,重金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与世界制鞋王国意大利的一流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在制鞋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国外引进21条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新建了6幢高档男女皮鞋生产厂房,投资创办了5家全资公司,集科研、设计、办公、展览、会议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的17层森达大厦于1999年初落成。在此期间,企业生产能力扩大10倍,资产总量增加6倍。在这一发展阶段,产品屡获国内大奖,几乎囊括了中国制鞋业的所有最高荣誉,商标价值超过30亿元,进入全国20个大名牌行列。 从2000年起,森达进入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时期。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森达致力于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及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型,先后创办了建湖、沿海、陈家港共三家环保热电项目,以抗生素生产为主的生物医药项目,以出口为主的精细化工项目,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软件项目,以军警服饰为主的服装项目,以多晶硅为主的新型材料项目。到2015年,森达集团年经济总量将超过40亿元,年创利润3亿元,年完成税收超过2亿元,企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森达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森达能够在欠发达的苏北大地上崛起绝非偶然,是建湖这方水土养育了她,是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培育了她,是社会各界关心和最广大的消费者滋养了她。这些年当中,森达选择了制鞋产业,一个充满朝阳的产业,业兴百兴;森达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时光,党的政策好,一好百好;森达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党的领导强,一强百强;森达受益于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鼎力相助,各方关系顺,一顺百顺;森达有一个好的当家人朱相桂,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群体,领导威信高,一高百高。其基本经验是: 第一,坚持发展硬道理,并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发展的先导工程。从企业创办时的为了让全村群众“填饱肚子”,到企业壮大后的“致富一方”,再到目前的“实业报国”,都是在发展中实现的,而且又是一个从原有的发展平台不断地跃升到新的发展平台的过程。在坚持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因为领办乡镇企业的人大多出身于农民,既有质朴、勤劳、忠厚、肯吃苦的一面,也有受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束缚的一面,比较封闭、保守、落后,容易坐井观天,自满自足。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物的因素,而是思想观念的影响,最难克服的也往往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障碍。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森达与江阴的华西村建立了友好关系,请吴仁宝前业讲学。森达曾经包机将200多名管理干部送到深圳,感受市场竞争的氛围。森达正是破除了计划经济思维定势,才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克服了狭隘的排外观念,才汇聚天下有用之才;走出了自我满足的局限,才挺进上海走向世界。诸如在1992年不惜以300万元的年薪聘请台湾著名女鞋设计大师,在1995年花费600万元请著名影星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在2003年花费10亿元创办环保热电项目,都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路子。在企业什么叫实事求是?简单地说,就是作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决策。最了解企业的是企业自己,最能作出正确决策的也是企业自身。当社会上兴起一股“兼并热”、搞低成本扩张时,森达人认为这不适合自己,没有盲目地去追求。就在一些企业四处寻找对外合资合作伙伴,名合实不合时,森达不图所谓好名声,不图骗取国家政策的优惠,而是着眼于真正推动企业的发展。曾经有家英国公司提出,投资上亿元到森达作为资本经营,森达人感到这样的合作不能从技术上、管理上帮助发展,反而使企业受制于人,便没有答应。闻名世界的法国皮尔卡丹公司也曾向森达提出合作意向,形式是挂皮尔卡丹的牌子,卖森达的产品,也被森达婉言谢绝。森达人正在实施的战略转型,也是根据当今世界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做出的选择。用森达人自己的话说;合脚的鞋子跑得快。 第三,视今天为落后,始终保持危机意识,看出危机并能解决危机就是前进。“视今天为落后”是森达的企业精神,不只是说在嘴上写在墙上,而是森达人实实在在的追求。森达人一直认为企业前进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直是战战兢兢地做企业,不断地用未来思考今天,干什么都想先人一步,快人一马。实践说明,认识到危机的企业,就是最没有危机的企业。主动应对危机,不断超越自我,就能登上成功的阶梯。森达在1993年夺得中国十大鞋王第一名时,看到的不单单是成功,更从成功中看到与世界制鞋强国意大利企业的差距,不惜拿出销售额的3%的提成与意大利企业开展全面的技术对接。当企业运作半径扩大和决策链条拉长,出现产品应市迟、补货慢,内部物流系统运转不畅时,森达及时引入ERP系统,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企业全新的供需链,用信息流控制并引导物流和资金流,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市场销售、生产订单下达、原辅材料供给、成品库存跟踪、生产过程反映等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的控制,使得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的销售、开发、供给、生产以及资金情况随时随地都能了如指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弹指键盘之上,决胜万里之外”。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改造了一支产业大军,成为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以来,森达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治企、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创大业的浓郁氛围。集团构建了柔性的、扁平的市场链式的管理组织架构,为广大员工创造开放、透明的发展环境。在体制上,打破了传统的人事、薪酬管理和人本激励体系,让员工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进、各有所得,让企业变成一个大校园。不划小圈子,不戴紧箍咒,不搞大锅饭的用人原则,让各类人才在森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智慧得到充分张扬。森达同时坚持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在员工中建立不同层次的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通过多年的集聚、改造、整合,将员工从传统的农民队伍提升为一支现代化产业大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智慧精英组成的国际化人才团队,正推动森达跃向现代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的战略新平台。 五、坚持报效社会,为发展地方经济致富群众争作贡献。这些年来,森达时刻不忘为社会作贡献,不仅是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众多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同时培植了政府税源,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面对镇南村的村级经济发展不快的状况,集团选调业务骨干担任村干部,围绕森达主导产业,重新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和商品流通业,集团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反哺农业和用于集镇建设,年老村民都实行退休和养老制度,镇南村成为盐城市的第一个小康示范村。1998年两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集团捐款捐物达到400多万元,在抗击非典中捐款500多万元。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的号召,创办了森达三峡鞋业有限公司,除安置当地2000多名劳动力就业外,每年为当地政府创税500多万元。由朱相桂同志倡导成立的森达集团捐资助学希望工程基金会,共募集了百万元的助学基金,先后资助了200多名特困家庭的失学儿童,已经帮助40多位特困学生圆上了大学梦。集团投资1000万元办起了全省一流的森达小学,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实验小学”。森达的发展无止境,真情回报社会永远无穷期! (本文收录于建湖县庆祝建县70周年纪念文集,由蒋文军同志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