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国平 核心提示 当一个人对人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他就开始进行哲学思考了。 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和精神,物质欲望往往是社会刺激出来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 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足矣。 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 星星的后面是什么 ——6岁孩童的人生追问 要知道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人生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先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以往,很多人对哲学有一个误会,总觉得哲学这东西很抽象,离大家很远;另一种看法是哲学很枯燥。我真正领悟哲学是通过自学,而不是课堂上学的。我自己看大哲学家的书,例如柏拉图、康德、尼采,看了他们的书才明白哲学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它是鼓励人去想问题的,真正的哲学是不给你答案的。一个人一旦理性开始启动了,他就会开始想这个问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从我女儿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宝贝宝贝》是我为女儿写的一本书,主要是写她从出生到6岁,也就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表现,写我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我女儿在四五岁的时候就提出了大量的哲学问题,有一次她问妈妈:“云后面是什么?”妈妈说:“云后面是星星。”她又问:“星星后面是什么?”妈妈说:“还是星星。”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是什么?”妈妈就说不出来了,因为妈妈认为没有最后。女儿就感到奇怪了,怎么会没有最后?她转过头来就问我:“爸爸,你看看房间不是有天花板吗?”她的意思是天也有个顶嘛,她无法想象宇宙会是无限的,宇宙有限和无限的空间问题就是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还有一回,她问:“妈妈,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妈妈说:“神话里面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就问:“女娲是谁造的?”这个就是哲学的追问,追根究底人类的来源,世界的来源。她还问过一个问题:“妈妈,你说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妈妈说:“外面还有个世界吧。”她就说:“哦,知道了,那是世界的下一曲。”她听过CD光盘,知道这一曲下面还有下一曲,她知道世界是层层往外推的,但始终让她纳闷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为什么是无限的”?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原初的,也是永恒的世界问题。两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时间为什么会过去 ——哲学开始于困惑 “时间为什么要过去?什么是时间?”女儿5岁的时候跟我提出了什么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把我问住了,因为我知道时间这个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我说:“宝贝,你提出了特别好的问题,但是爸爸说不清楚。”她说:“你不是哲学家吗?你怎么也说不清楚。”我说:“好多大哲学家都没有搞清楚,爸爸是个小哲学家,就更说不清楚了。”她说:“不管大小,反正你是哲学家,你就想一想吧。”我说:“好,我们一起来想这个问题。”然后她真的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有一天她就跟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妈妈让她说一说。她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没有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女儿非常准确的把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说出来了,说得很清楚,我很佩服她。过几天,她又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爸爸,这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另一个我?”我一听这个问题汗毛都竖起来了,我想小小年纪怎么想这种问题,因为这是无解的问题,所以当时我就想打岔,我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能遇到她呢。”她一听就特别生气地打断我,她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当你老了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出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讲的是轮回呀。5岁的小孩怎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后来我想起来了,在她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她问她妈妈:“爷爷上哪儿去了?”她有外公、外婆、奶奶,就是没有见过爷爷,她的小朋友们是有爷爷的。妈妈说:“爷爷到天上去了,变天使了。”她就问为什么变天使了,妈妈说:“爷爷生病了,变了天使病就好了。”有时候我跟我太太聊起以前的事情,她就会问:“那时候我在哪里?我是不是在妈妈肚子里呀?”妈妈说:“那时候妈妈肚子里还没你呢。”她奇怪了:“那我在哪里呀?”她不能想像有一个时候她是不存在的,妈妈就告诉她:“那时候你是天使,你在天上。”她就说:“哦,那时我还在天上,我还在选妈妈呢。”这个很诗意,慢慢地她就形成这样一个想法了:人出生以前是在天上,是天使,然后出生了就到地上来了,成了人,死了以后又要变天使了,又要到天上了。可是到了天上以后是不是还会回来呢?实际上她脑子里在想这个。我说这些是想说明实际上哲学真正的根本问题,比如生、死,哲学的大问题包括对世界的理解、看法、对人生的追问,其实都是很自然的。 有人会问:“你孩子这么小就想这些问题了,是不是受你的影响?”其实,我在家里从来不谈哲学问题。有一本书叫《孩子都是哲学家》,这个命题我是完全相信的,当一个人的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他就会遭遇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说过:“哲学开始于猜疑”。当一个人对人生感到疑惑、困惑的时候,他就开始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个领域是世界观,对世界的思考;另外一个领域就是人生观,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我今天主要是谈谈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活才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具体说来可以包含三个问题,第一,人怎么样过一辈子才是有价值的,才是让自己满意的。西方哲学只会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这个“好”实际上是指一个令人满意的幸福生活,即幸福观的问题。第二,人怎么样过日子是正当的、对的、应该的?这个含义实际上就是道德,怎样活才像人,才是高贵的,道德和信仰问题是连在一起的。第三,有人提出来,人总是要死的,最后什么都变得虚无了,那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生死问题,它追问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哲学的问题包含幸福、道德和信仰、生死问题三方面。 怎样活着才快乐 ——幸福的定义 由于时间有限,我就谈第一个问题,幸福问题。人怎样活才是让人满意的,才是幸福的,生活质量才是高的? 其实,我觉得人和人的区别就是价值观,不在于外在的区别,而在于人生中你到底看重什么了,你是为什么而活的,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人生中到底什么东西才是值得我们珍惜和追求的呢?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生命,生命是人生一切价值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生命什么都是空的,所以,在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一再强调的是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实不管有没有灾难,这都应该是社会的共识,是最基本的价值观点。另一个宝贵的东西,人区别于其它生物、动物的最根本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和精神。我可以简单地把“幸福”缩成“快乐而有意义”,实际上对于幸福观,哲学史上有两派观点:一派叫做快乐主义,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中国比较激进的是道家,他们讲的是生命的快乐,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是西方快乐主义的创始人,到后来基本上是英国哲学家传承的脉络;另外一派叫完善主义,他们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或者是精神的完善。完善主义在西方的代表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到古罗马的士多歌学派,德国尤其以康德为代表。中国强调道德完善的是儒家,孔子就是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道德的完善。而我发现,这两派代表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更加看重精神的快乐。 如果说幸福就是快乐的话,这种快乐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生命的快乐,一个是精神的快乐。在生命的快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区别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生命本身的这种快乐;另外一个是物质欲望的满足。很多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中国的道家都一再强调,物质的欲望往往是社会刺激出来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比如二三十年前,我们谁家想着要去买小车?那时候中国人还不能自己买小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现在不一样了,好像没有车就不对了,而且还要比谁的是好车。这种欲望是怎么来的?是人和人比出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需要的。当然,物质的满足也会带来一点快乐,但是我觉得这种快乐是很肤浅的。 生命本身真正需要的那种快乐是特别深刻的,是巨大的,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欣赏中国道家的思想,中国道家强调“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喜,就是说本来的生命要把它保护好,不要让物质的东西去侵害它。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失去性命之情,性命是本来的生命、真实的生命,生命本来的感受不要去损害它,把自己迷失在物质里面,迷失在社会世俗里面,像这样就颠倒了。不过,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在是比比皆是,对物质的追求、物质的消费享受……其实这些根本不是生命所需要的,但是很多人就是为奢侈的生活忙碌一辈子,很少真正想到为自己的生命做点什么。 金钱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比尔·盖茨的幸福 其实,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基本上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再多的东西、再奢侈的东西,实际上也是累赘,对生命本身的幸福并没有增加什么。那么,生命本来的需要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古老而又平凡的东西,但是它们是永恒的,譬如对健康的需要。托尔斯泰讲过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对于个人来说不是金钱,而是健康,对于人类来说是和平。我觉得他讲得特别到位,对于个人来说钱再多而没有健康,那就全都是空。而我现在发现,人们对于健康非常重视,非常注意养生,书店里最畅销的书都是养生一类的,有本书叫《把吃进去的病吃回去》,畅销得不得了,连续几个月排畅销榜第一,另外还有《求医不如求己》、《养身守册》、《身体使用守册》等都特别畅销。我觉得这样也不正常,对健康的那种关注有些过头了。这说明大家的心理很紧张,对健康的问题很紧张,把精力都用在这个上面了。 本来人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为了享受生活,结果却把健康本身作为一个花很多精力去小心保护的东西,这种心理就不健康了。其实,我觉得心态好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生命需要安全感,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主张的幸福就是快乐,他强调人应该追求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的定义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就是身体健康、灵魂宁静。伊壁鸠鲁主张人可以去追求快乐,但是一定要理性地去追求快乐,你不要为了追求一种快乐埋下了更大的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要想得长远一点。 人生主要是由平凡的生活组成的,有了这些平凡的生活,人类就能延续、发展。我们把历史上的时代分成乱世、治世,乱世指的是兵荒马乱、妻离子散;治世是指好的时代,安居乐业的时代。如果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个国家的制度就是有问题的。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平凡的生活中来。法国有一个哲学家叫蒙田,他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有一张照片,是他抱着当时两岁的女儿,下面贴了一行字: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感到最幸福。我相信他讲的完全是真话,这种对孩子的感情、亲情所带来的快乐真的是生命根底里的东西。 德国有一个作家叫伯尔,他有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到意大利去旅游,到那里以后,他看见海边停了一条渔船,船上有一个青年渔夫躺在上面打瞌睡,他就给他照相,相机的“喀嚓”声把渔夫给吵醒了,然后他就跟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上面晒太阳。”渔夫就问他:“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去打鱼。”渔夫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拿去卖掉,可以得到钱啊。”“然后呢?”“然后你就用这些钱买一条更大的渔船啊。”“然后呢?”“然后可以打更多的鱼啊。”“然后呢?”就这样一直问下去,问到最后,他说:“你可以买一条最现代化的渔船。”渔夫就问:“然后呢?”旅游者就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儿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了。”这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金钱只是一个手段,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得到满足的途径之一。但是往往有人迷失在追求手段的路途上了,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金钱不是最好的东西,生命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好的东西。套用托尔斯泰的话:我幸福的目标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如此足矣。” 一个人要真正活得幸福,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对它是很感兴趣的,那个时候你的智力、头脑是开动的,在做事情本身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动脑子的创造性的快乐,还有智力的运用和生长的快乐。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在这个世界上有事业,我认为有两个标志,一个是真兴趣,不是因为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附加的报酬、地位、名誉等等,而是这件事情本身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快乐;另一个,有意义感,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让你感到了有价值、有意义。 另外,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怎样才能有丰富的心灵呢?我是主张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中国本来是个读书大国,以前不读书的人是做不了官的,现在提倡办学习型的组织,做学习型的官员和企业家,我觉得这个很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人的精神素质和阅读关系确实很大。我发现,那些真正大有作为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是终身的读者。温总理曾经谈过,他在大学的时候,一共有36门课,他用一半的时间来对付那些课程,用一半的时间来博览群书,而且到现在一直坚持读书,并且坚持做笔记。如何让内心丰富起来呢?我主张大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比如我自己,从5岁开始写日记。一开始很幼稚,因为那时候还是比较穷的,很难得吃到一些点心,那会儿爸爸经常带我去他同事家作客,主人就会拿出些点心来给我吃。吃了以后我就想,过了几天就忘了,不就白吃了吗?我得把它留住,所以我自己弄了个小本子,哪天在哪儿吃的什么好东西都记下来,然后平时没事的时候翻出来看看,把它留住。我通过写日记留住了生活中很多好滋味,这些好滋味就不仅是那些点心了,是人生中的各种感受。 (载于《新华日报》 推荐人 闻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