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汉安帝时,杨震任东莱太守期间,一次因公务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昌邑县令正巧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秀才王密。王密一直心存感激,想寻找一个答谢的机会,当晚王密前来拜见(杨震)。闲暄一阵,王密便从怀中取出10斤金子想送给杨震。杨震一看,便笑道:“我们俩认识多年,也算是朋友了。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不要这样嘛”。王密急忙声明此乃自家之物,绝非贪污受贿所得,敬奉老师也是聊表寸心,别无他意,并说:“现在已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听后,笑意全无,语气很坚定并一字一句的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仿佛是当头棒喝,顿时清醒过来,连忙感谢老师的教诲,(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不久,“四知太守”故事也不胫而走,风传海内。 “四知”太守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作为封建官吏杨震身上体现出的“慎独”美德。想想也是,在一个索拿卡要司空见惯的封建王朝,路过自己学生的辖地,学生前来拜访,并无他求,只是聊表一下心意,常人看来,这也是情理之中,可是杨震,不仅没有借此享受,趁机捞上一把,而且连学生的礼物,也予以拒绝,如果没有自我的严格要求,没有“慎独”的修养,确实难以做到。 “慎独”一说,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讲的就是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为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星移斗转,日久天长,“慎独”成为一种美德,一种精神在传播、弘扬。 东汉至今,时间过了近两千年,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慎独”,同样应当作为我们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标准。当前,企业内部的各类监督体系日趋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管理者加强“慎独”修养,牢守道德底线,依然是预防“跌跟头”的第一道防线。纵观许多腐败案例,一些当事人并非开始就想去贪赃枉法,而是在工作生活中,没有加强“慎独”的修养,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打党纪国法、企业规章制度的“擦边球”开始,而逐步没入犯罪深渊的。 “慎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环境十分复杂,许许多多的管理漏洞,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诱惑,管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钻进圈套,掉进陷阱,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慎独”的修养,在无人监督时要经常“三省吾身”,问问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党纪国法,是否维护了企业和员工的正当利益,是否符合自已为人打工的身份。时刻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不以恶小而为之”,洁身自好,慎独自律,防微杜渐,真正做一名“不负投资者,不负自己职责,不负广大员工”的优秀管理者。(蒋文军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