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一生经历,他这样表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常沿着圣人的成长轨迹,把十五岁谓之志学之年,把三十岁喻为而立之年,而四十岁就叫做不惑之年了。尽管只是一个平常之人,临近四十,也是感慨良多啊。 不再怀疑。不惑即为明白。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是明白自己。无论别人高抬还是盛贬,都知道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不会因世人褒贬怀疑自己;其次是理解别人。人至中年,少壮宛若昨日,两鬓银丝依稀,仿佛一座桥梁,跨越幼稚和老朽之间,回头是迷茫的过往,转身是慨叹的暮年,有什么不能体恤和担待的呢?! 不再懊悔。一路走来,真不知有多少过失和遗憾。现在想起来,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林清玄在《写在水上的字》中这样说,身心俱幻正如在流水上写字,第二笔未写,第一笔就流到远方。刘墉在《人就这么一辈子》里这样写:“错了的事便已经错了,伤了的心便再难康复。”既然“生命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不如以有限的生命救赎和担当。 不再烦恼。年轻的时候有数不尽的烦恼——一个人的眼神儿、一个没校对出来的错别字儿、甚至一件没有买到的花裙子都会把自己搞得寝食不安。现在看来,那些都是什么呢?过去的没什么可烦恼的,因为都已经过去,将来的没什么可烦恼的,因为还没有发生。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人便活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澄澈,越来越快乐。 不再强求。有人说,人过四十天过午,悲观主义者会因时光流逝而伤怀,乐观主义者会为阅历丰厚而感慨。昨天一切的懈怠都已成为今天失败的根据,过去一切的努力都是将来成功的铺垫。应该得到的不会失去,不是自己的要学会放下。老子的无为而治,富含深刻哲理,不惑之人,既要善解进取之道,又要有得失自然的雅量胸怀。 不再虚荣。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青春。我只知道,自己曾为赌一时之气、撑一时之快而付出惨痛代价。究其因由,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虚荣。虚荣好像摄影师常用的柔光镜片,镜片前面的现实看上去很美。虚名浮利、盲目攀比,现在想来毫无意义。不惑之年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明辨年,不是生命中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放弃,是生命相关的可贵品质和成分,要加倍珍惜。 不再记恨。有人说我的眼睛里有成年人少有的清澈。我想,大概是因为内心平和。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年轻,我说,大概是傻吧。过去曾经有人对我说,有的人,你若“精”不过他,就“傻”过他,现在感觉真是至理名言。尽管我的人生路上也有许多坎坷,有许多“贵人”无私支持,也有所谓的“小人”处处设障。小人不是凭空出现的,说不好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周全。在感恩贵人的同时体谅小人,不去计较和记恨,我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对往事释怀。 写到这里,我感到自己在微笑。面对四十,我没有沮丧,唯有欣慰。我知道我的目光更加坚定而执着,我的内心更加安稳和宁静,我的脚步更加自信和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