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忘了!”这句话如今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健忘,这个原本困扰着老年人的病症,如今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近日,凤凰网有关“你健忘了吗”的调查显示,容易健忘的人18.58%在19—30岁之间,64.15%在31—50岁之间,有45.56%的人表示自己“经常丢三落四”,最容易忘记的竟然是“熟人的名字”。今天,我们关注的这种“健忘”与医学上的健忘并不完全一致,它与现代人的网络化生存、高压力工作、娱乐化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的时候了。
碎片化、密集式信息剥夺记忆
28岁的张雷在南京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他上学期间过目不忘,同学奉送外号“记忆王”。然而,最近“记忆王”却成了“健忘帝”。工作5年后,张雷发觉自己的记忆力明显衰退,当年倒背如流的课文、熟记于心的数字乃至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他常常“到了嘴边却记不起来了”。
专家的诊断是,张雷患上了“网络搜索依赖症”。衣、食、住、行,事事靠网络搜索,不记忆、不思考,大脑长时间不运转,记忆力因缺乏训练而功能退化。如今,像张雷这样的年轻人很多,网络搜索成为他们随时随地的“备忘录”,大量信息转眼间就呈现在面前,再也无需有意去记忆一些东西,慢慢地,人变得越来越健忘。
你是不是经常话到嘴边,却突然忘了要说什么?你是不是经常遇到熟人,却死活想不起他(她)的名字?你是不是去超市前明明想好了购物清单,回到家一收拾,却发现还是漏买了一两样?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些健忘症,和我们的网络化生存密切相关。
30岁的刘兰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属于典型的“宅女”:每天捧着IPAD,泡在网上,QQ、MSN、微信、微博样样齐全,从国际大事到明星八卦,从野史传奇到社会新闻,哪样都没落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关心地球每个角落,整个世界就在面前。”然而,关上手机、电脑,她却发现头脑里一片茫然,她不知道自己这一天面对着海量信息,真正记住了什么。似乎什么都关注了,但什么都没有留下记忆。
我们创造了信息,却反被信息束缚。互联网带来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给了我们一个异常丰富的生活,各种资讯通过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平台蜂拥而来……然而,信息多了,能记住的东西却少了。我们如飞蛾扑火般地投向信息的大海,而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却被无数的垃圾信息所包围,所隐藏,我们的记忆于是被阻隔,被剥夺。
互联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和思维模式。人们逐渐习惯阅读微博上短短140个字的内容,而对长段文字失去了耐心;习惯在上班路上、吃饭间隙、睡前时段浮光掠影接收各种信息,信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痕迹的时间越来越短,留下的信号刺激越来越微弱,我们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差。
社交网络不久前流行一条状态:“你能背出几个电话号码?”状态流行的原因,不是大家记忆力超群要争相炫耀,而恰恰是对电子产品高度依赖,导致记忆力衰退,人人为之汗颜。此后,又一条状态横空出世,撼动人心:“如果抛开你手边所有的电子设备,没有网络,没有通讯信号,你还能和谁取得联系?”网络是汪洋大海,那里有取之不竭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过于依赖,也许有一天,我们遗失的不只是记忆。
高压力、快节奏工作排斥记忆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周先生下班回家,突然记起太太托他寄的一封信,赶紧将全身口袋掏了一遍,没发现信才踏进家门。他大声喊道:“老婆,信已寄出,不在我的口袋里了。”太太自房中出来,说:“别胡说了,今天早上我忘了把信交给你了。”如今,像“周先生”这样的大忙人越来越多,忙碌的同时,“健忘症”也悄然而至。比如,突然忘记钥匙放哪儿了,这一现象被称为“瞬间记忆丧失”。这种情况常会出现在老人身上,但美国“趋势调查机”公司的调查显示,现代年轻人的瞬间记忆力比父辈差: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美国年轻人比55岁以上的人更有可能忘记今天是星期几(15%和7%),钥匙放在哪里(14%和8%)或忘记带午餐(9%和3%)。调查负责人帕特里夏·古腾泰格指出,压力是导致年轻人健忘的主要原因。
张扬是一个典型的80后上班族。老家山西农村的他,大学毕业后独自在南京打拼,月工资3000元,房租每月1000元,吃饭、应酬800元,谈恋爱起码800元,另外还要给父母寄去500元。每月入不敷出,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去打零工,从一个职场奔向另一个职场。沉重的生活压力,紧张的工作节奏,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感觉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仅仅上半年,就因为忘了带钥匙爬过5次窗户!
现代社会,职场人每天深陷工作之中,成为“螺丝钉”,“健忘症”也如影随形。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研究学者托马斯·H·埃里克森指出,“速度是一剂令人上瘾的麻醉药”,空闲时刻被塞得越来越满,间隙已经完全被填平,没有时间和空间用来记忆。
媒体记者赵红今年29岁,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采访时不带笔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