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不图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一则关于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有一次,林肯在马车上与另一名乘客讨论利他主义这个哲学问题。他认为,自利能引发所有的善行。这时传来一阵母猪的哀嚎声,原来有头小猪掉进水塘里快要被淹死了。林肯让马车停下来,然后跳下车跑过去把小猪救了上来。他回到马车后,同伴问道:“嗯,亚伯,刚才的小事中,自私在哪儿呢?”“当然在,就是保佑灵魂啊。爱德华,这正是自利的本质!如果我刚才径直走过,扔下痛苦的还在担心孩子的母猪不管,我就一整天不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我刚才救小猪只不过是为了安心,你难道不明白吗?”
按照林肯的观点,我们通过帮助他人来减自己因目睹他人痛苦而感到的痛苦,恰好说明表面上的利他行为只不过是利己的手段而已。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认为不存在完全从他人的切身利益出发而产生的纯粹的利他行为。然而,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却一直致力于挑战此成见——他相信,有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减他人而非自己的痛苦换言之,利他行为的动机完全可能是利他的。
他的推论是:帮助行为若旨在减受助者的痛苦,则即使代价很大,助人者也会提供帮助;若旨在减助人者的痛苦,则一旦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可用来缓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选择更简单的办法,而不是提供帮助。
争论陷入了僵局。或许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出来打了一个好的圆场——他在《同理心时代》一书中写道:“自私与无私的区分可能是不必要的。为何我们要试图把自我从他人中剥离出来,或是把他人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其实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合作天赋背后的秘密。”
的确,“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很难完全将自我从他人中剥离出来。而这世界之所以如此温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人类互助互爱的存在。(总公司办公室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