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理讲坛 法规制度 企业文化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森达精神
企业定位
企业使命
企业愿景
核心价值观
企业作风
热电理念
                              核心理念
                              人才理念
                              工作理念
                              责任理念
                              管理理念
                              安全理念
                              服务理念
                              学习理念
                              执行理念
                              创新理念
员工守则
魅力热电
员工天地
学有所得
心灵驿站
专题通道
                              文化畅谈
                              专业探寻
 
              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江苏森达热电(建湖)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陈家港热电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沿海热电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电力燃料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 企业文化 > 专题通道 > 文化畅谈
 
  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  
  〖 ※ 发表时间 2020-6-30 15:11:52 ※ 〗  
     
 

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儒学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论篇”集中论述了荀子对天的认识。细究文本,“天论篇”之表象在于言天,而其旨归却在论人,荀子在天与人对勘的结构中以天论人,阐述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辩证天人观。


  “天行有常”是天人关系的逻辑前提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去掉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如果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若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己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为人类重新厘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理性驱逐了蒙昧,将人从“拘而多畏”的天人关系下解放出来,为人类正确认识自我,进而挺立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扫清了思想障碍。


   “制天命而用之”是天人关系的思想枢要


  “天人之分”廓清了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述人的存在的,与同时代思想家不同的是,荀子大胆为天祛魅,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建立起天人之间的新的客观实在联系。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荀子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即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天养如何实现?荀子阐述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说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律去“用天”,骋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独立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


  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本意。通观《荀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忒”“应时而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天、悖天的意思。


  “人与天地参”是天人关系的至高境界


  明于天人之分,做到“制天命而用之”,这使人从天的宰制下解放出来,依靠自然世界实现人的长养无虞,但人与天的关系如果仅仅停留在养和用的层面,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便无法真正实现。荀子以“人与天地参”来表达他思想中天人关系的至高境界。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治”,即是指“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人按照天的常道来治理社会,也就是遵循了天之常,尽到了人之分。参,杨倞、王先谦先生注为“参于天地”,参,即是三,并列之意。一方面,荀子认为,人有其治之后,人面对天取得了物质生存的独立性,可与天地并立。另一方面,荀子在“儒效篇”中说,人“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在“不苟篇”中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参于天地又是指人积善为学,达到君子的人格境界之后,人面对天地获得了精神人格的独立性。所以,荀子所说的人与天地并立,是指人相对于天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独立,二者缺一不可。


  在此,须对“参”字的理解稍加深化。遭荀子批判的思孟学派重要典籍《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犹助也,认为人具有至诚之德,则可以参与辅助天地化育。但从《荀子》文本来看,荀子所谓的“参”,只是“并立”之意,难以解读出“辅助”的意思。这与荀子之“天行有常”的思想相一致,在荀子看来,人有其治是人按照天的规律来摆脱天的宰制,但“天有常道”之规律并不会因人的影响而改易。在此,荀子守牢了其“自然之天”的思想疆界,这也就避免了为“胜天论”开启思想端绪。荀子“人与天地参”中的天人关系,既非人与天的彼此战胜,也不是彼此隔绝,而是人与天的友好型伙伴关系。在这种天人关系中,人没有压倒天,天亦不可奴役人,天与人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这是天人关系的优状态。


  需要再次辨明的是,有人批评荀子将天祛魅之后,天失去了神性,但也完全物质化了,抽空了天对人的价值性,人因而也失去了价值根基。对此,我们必须结合《荀子》的文本加以辨析。通观《荀子》全文,去掉前文引述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与天地参”中所使用的天的概念之外,天在荀子那里还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将天视为人生命之来源,如“天地者,生之始也”“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生之,圣人成之”。二是天为人间“高之极”,如“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三是天代表一种人不可更改的先验秩序,如“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在这些用法中,天都具有一种超验的自然秩序的含义,是先于人、独立于人而又为人力所不逮的,并且完全没有神秘性,也没有道德意志,但对人来说,仍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人的生命来源于天,而且天还是一种自然秩序的代表,所以天对于人而言仍是崇高而不可蔑视的。只是这种价值不是来自于神,而是来源于一种人文价值。认为荀子去掉了天的神性,也就去掉天对人的价值性的看法,显然是从宗教主义的价值维度去评价非宗教主义的荀子,而在理论视野中遮蔽了荀子主张的人文主义价值。


  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蕴含着一个内在的、严谨的逻辑结构。“天行有常”是其逻辑前提,将时人从对天的崇拜迷思中解放出来,让人重塑理性回归人间治道;“制天命而用之”继而阐明人发挥对天的主观能动性才可实现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让人在宇宙中有所依托和凭借;“人与天地参”最终为人确立了价值高度,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友好而不冲突,长养而不相害的并立关系。


  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切中时弊,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总公司办公室摘录,作者:纪洪涛,系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公司概览 | 新闻中心 | 经理讲坛 | 法规制度 | 企业文化 | 党群视窗 | 人力资源 | 他山之石 | 客户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2 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联系电话:0515-86253300 传真:0515-86253310 E-mail:root@sendapower.com
苏ICP备11048573号 地址:江苏省建湖县经济开发区亮月路158号 邮编:224700 技术支持:飞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