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内科医生告诉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吃的不健康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但也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其余6/7的人是不想活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肯定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却依旧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在改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有时候我们明明很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比如拖延,这怎么都改不了,这时心里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可是指责自己并不能带来改变,相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
区分我们躯体里感性与理性的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区分这两个自我,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改变,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样的呢?这也是我们了解自我的一个方向,首先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励,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再者,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最后一点,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建的期待的好处,这个特点与“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直接相关。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总公司办公室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