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不知礼义,所为多不法,屡次受到太宗谴责。次子魏王李泰见太子失宠,就有夺取太子地位的想法,暗结朝臣以为朋党。唯有晋王李治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李承乾见李泰威逼日甚,乃暗结吏部尚书侯君集等,密谋刺杀李世民夺取皇位,阴谋败露,被废为庶人后揭发李泰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彻查李泰非礼不法之事后,召集六品以上官员询问:“承乾悖逆,泰亦凶险,谁可立为太子?”大家都说:“晋王仁孝,应当立为太子。”于是,李治被立为太子,而李承乾、李泰被终身囚禁。《资治通鉴》记述的这段史实告诉世人,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一母同胞,命运迥异,差别就在于“知礼”与“非礼”的素养。
《资治通鉴·汉纪》载:汉景帝时,太子太傅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石奋治家以礼,子孙们在外做官,回家看望他时,他总要穿戴好朝服才接见,称官职而不呼其名;子孙有过失,他端坐案前不说话不吃饭,子孙们互相批评后,脱了上衣跪下决心改过,他才说话吃饭;子孙们成年后,与他相处必须衣帽齐整,即使在家中也不能稍有差池。结果,石奋的四个儿子都被训导成学礼、知礼的正人君子。长子石建为郎中令,经常趁没有旁人时直言不讳地谏劝景帝,言辞激烈,在朝堂上却十分恭敬有礼,言辞有度,为的是维护景帝威望,汉景帝因此很敬重他。
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为说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不容易,举了两个“当皇帝能受气”的例子加以佐证。di一次世界大战前,德皇威廉一世与首相俾斯麦是一对有名的搭档。德国强盛,靠能臣俾斯麦不够,还需宽容大度的威廉一世的支持才行。威廉一世没脾气吗?不是,他回到后宫常常乱砸东西以泄怒火。皇后见此情景曾问道:“你为什么要受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呢?”威廉一世这样回答:“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上。下面那么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往哪里撒?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又向哪里出呢?只好摔摔茶杯了。”
另一则故事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在后宫里聊天,有两个太监在旁边侍奉着,聊到兴起处,朱元璋一拍大腿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露出寒微时的样子,很失态。聊了一会儿,朱元璋就出去了。马皇后马上对两个太监说:“皇上回来时,你们两个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否则会没命的。”朱元璋想起有太监在场,回来见二人一聋一哑,也就算了。这两个例子事关迁怒与素养,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而不是接受下来自我反省,这是人之常情,正如韩愈所说:“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
演员陈道明被称为“一个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他的演技、素养和人品都为人称赞。他说:“做人的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大的享受。释放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难的是节制。”特立独行的陈道明,以他鲜明的个性,诠释着节制之美。
曾见一篇文章描述了在行驶的列车中,忽听耳畔有人突发高声,声音尖利。转头看,是身旁的年轻女子,在怒斥一位不留神碰到她的中年妇人。作者说,几分钟前在站台候车时已留意到该女子,因她年轻貌美,身着华服,又化了精致妆容。这样的美,不但对异性有吸引力,甚至身为同性的作者都十分倾慕。不想她一开口,言语竟然这般粗俗。中年妇人显然很有素养,既不愿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也不愿同她较真,只是在低声道歉后退在一旁。年轻女子却不依不饶,声调不减,言语也更加刻薄,直到旁观者看不下去,纷纷劝阻和谴责,她才算住了口。转过头再去看,依旧怒气未消的年轻女子,忽地一下,再不见了最初的那份生动和美丽,神情间留下的,有性情的粗劣和素养缺失的苍白。
有素养的人,即便外貌丑陋,也会非常得体端庄,会令人肃然起敬。反之,没有素养,即便貌若天仙,也只能令人生厌。 (总公司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