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化场上,自省很有磁力。先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都是强调这种修养。
人不是吃仙风玉露长大的,犯错误在所难免。事情办砸了,把锅往外一甩,觉得是客观环境不利、是别人“拉胯”误导,必然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反过来,好好复盘来龙去脉,反省自己哪些地方疏忽了,哪些做法不合适,方能对症下药,至少能够避免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自省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依据客观事实,坚持基本是非。否则,一味“反求诸己”,无论对错都责备自己,反而会让内心高度萎缩,为人处世越来越鸵鸟化。
有位朋友始终心心念念一桩陈年旧事。那时他去某地上函授课,不小心打碎了服务单位的一个热水瓶。他想赔偿,但与管事的同志不怎么熟,因此想请一位老相识陪他走一趟。没想到这位老相识大发雷霆,说这是让他陪着做检讨,是对他的羞辱。朋友非常懊丧也特别后悔,觉得不该麻烦别人。这种“自省”必要吗?一个人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又没有违反公序良俗,为什么不可以呢?还有一个熟人曾谈到,某次一群人围着聊天,甲问乙某地该如何走,乙不太清楚,这位熟人恰好知道,便主动详细介绍路线。没想到甲不但不感激,还老大不乐意回怼“又没问你”。顿时,他脸烧得像是掉进了钢炉里,忙不迭责怪自己“多事”。这种“自省”如何?在我看来,热心助人没有半点错误。
以上所列虽是些“芝麻小事”,当事人的反应以及“后遗症”却提醒着:自省并非漫无目的、无限延展,它需要设定一个边界。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被称为哲言,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已是谬误。当失去了一定的限定与依托,正常的讨论和思考也可能走向。而所谓“自省”,重点虽然在“自”,但关键还在“省”。既然开始“省”,那就应当是全面的、深刻的,不能流于浅表。某种程度上说,一味责己与盲目怪人,是一样的偏颇。行走在人世,想看清每一个人的品质、熟悉每一个人的性情,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各种冲突。遇了冲突,我们可以理性,可以温情,但心里一定要有是非判断。自己错了,应该勇于道歉。别人错了,他愿意说对不起,当然好,万一死扛着,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也大可由他去。不过,无论如何不要将别人应负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从而影响自己对他人、社会正常的观感。我们必须相信:这个社会虽然复杂,但总有其正义的运行逻辑,对于是非判断有基本的共识,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友善的。(总公司办公室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