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人生四喜」之說:「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但都是在特殊的環境、機遇之中形成的,日常難得、少見。又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棄疾詞雲:「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見,凡俗生活中,煩惱總是多於歡喜,瑣事、小疾、困惑……可謂按下葫蘆,卻又浮起了瓢。那麼,日常中,如何能每天都保持身體舒適、心情愉悅呢?我體會,通過三件事可以做到,即,跑步、洗澡和讀書。此三件事,每個人都可以信手拈來。
跑步、洗澡,都是作用於身體的,但又能通過身體抵達精神。
我清晨跑步三千米,已堅持數載。跑步的好處在於,能將四肢、骨肉、五臟、血液,從外到內依次喚醒,逐漸進入亢奮狀態,如同一台機器被發動,每個零件都運轉起來了,沸騰的血液如同潤滑油,零件們如魚得水。這台機器好歡快。跑步的最初幾百米,可能會有不適,意志也可能不堅定,但千米之後,便能漸入佳境、隨心所欲了。此時,汗水浸潤了皮膚,心情亦如朝陽衝破了雲霧,自信油然而生,這便是身體與精神相通了。作家嚴歌苓通過小說的主人公說:「就是一夜不睡覺,沿着湖邊跑跑,人會得到新鮮的神志,會忽然有種優越於全人類的感覺。」說的就是這種自信。
一個人即便貧窮,但起碼擁有一軀身體。這世上,沒有比自己的身體更親近的事物了。但是,我們熟悉自己的身體嗎?跑步,等於把自己的身體打開了,是親近身體的一個過程,就如一個人原以為自己是貧寒的,卻猛然發現,原來自己很富有,在「陋室」的隱蔽處,藏着許多的「寶貝」──雙腿能帶來快樂,呼吸也能帶來快樂……人活着需要的快樂,無需向外界求索,自己的身體就能給予。
洗澡,是對身體外部的清潔。人在洗澡時,會懂得愛惜自己,每一寸皮膚,都是今世的緣分。洗澡不僅是身體表層的清潔,亦能帶來心境的改善,不僅黏附於身體的塵垢被沖洗掉了,令人疲憊、消沉的心靈塵垢,也會被浴水掃蕩殆盡。那甘霖般的熱水,彷彿穿透了皮膚,浸潤到了骨肉,流進了血液,人就像是早春那些復甦的苗木,純淨、鮮活、陽光,乃至聖潔。
以前,我疲憊了,要麼把身體往沙發裏一扔,要麼倒頭便睡,以為這樣可以緩解;或是心有煩惱、困惑、憤懣時,總是木然而坐,懶得動彈,靠煙酒麻醉。結果,不是效果不佳,就是雪上加霜。反而是,洗了一個熱水澡,疲憊、不愉快,全都自行退卻了。真是非常神奇。一天至少一次熱水澡,是多麼簡單的事,何樂而不為?
讀書,是對精神的重構和修飾,相當於精神在跑步、心靈在洗澡。讀最初幾頁,可能會覺得枯燥,不好進入,但只要忍一忍,便漸入佳境了,彷彿一個茫然趕路的人,忽然眼前一亮,見山、見水,見到了宇宙全貌。亦如陶淵明所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讀書除了擁有吸收新知識的獲得感,功效還在於,煩惱不知不覺中不翼而飛了,眼前浮現、心中湧動的,全是美好。心情的愉悅程度,超過了古人的「四喜」之和。而且,這種愉悅感並非稍縱即逝,它與讀書時間的長度等同。
所以,我並不是每天擠出一點時間來讀書,而是專門為讀書安排黃金時間段。讀書這麼好的事,為什麼只能成為生活的零食、點綴,而不是大餐和主題?
古有「人生四喜」,我有「日常三喜」。這「三喜」,俱是低成本的日常事,人人都能輕易擁有,更可貴的是,它們都沒有「副作用」,都是「綠色」的事,它們抵達的是同一個目標──身體與精神的舒適。倘若一個人每天都能活得舒適,夫復何求?
(总公司办公室转载 作者/姚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