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球滚到一只猫面前,假如猫有心情,它会追着球玩,但它永远不会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一只球。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同。当一只球突然滚到一个人面前,他会去探究球的来路。是的,好奇的本性会驱使人类去探究未知。在人类探究的知识中,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或许就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但不幸的是,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在很多时候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遭遇重重谬误。其中,混淆相关与因果、因果颠倒与后此谬误,可能是最常见的三大因果推理谬误。 混淆相关与因果是指,人们错误地将相关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但是,相关并不代表因果。很多时候,两个事物即使不具有任何因果关系,也会因第三个事物的存在而相关。例如,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足球队的获胜率与队员们所穿球袜的长度正相关。难道让队员们穿上更长的球袜就能增加他们的进球数吗?非也,真正的因果关系是:队员们的身材更高,则会穿更长的球袜;同时,队员们的身高优势也提高了球队的获胜率。 又如,有统计数据显示,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全球肥胖人群的数量高度相关。对此有人认为,是二氧化碳让人们变得更胖——人们会因呼吸过多的二氧化碳而感到疲劳和饥饿,进而会休息与吃得更多。但有统计学家指出,这一切多半归咎于汽车的普及——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出行依靠汽车导致人们运动太少,从而变得更胖。 因果颠倒就是指人们错误理解了因果关系的方向。在一本著名的教科书中,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讲述过这样一则寓言。很久以前,在农村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许多医生来到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发现,医生们走到哪里,哪里死的人就多。于是,为了降低死亡率,人们把所有的医生都杀死了。显然,人们倒果为因,更加恶化而非改善了他们自己的状况。 另一个例子是,新希伯利德的土著竟然相信虱子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数百年的观察表明,身体好的人身上都有虱子,只有病人身上才没有虱子。后来,有人在仔细研究后发现,差不多每个土著身上都会长虱子,可当有人生病发烧时,虱子就会因寄主体温太高而逃离。在这个例子中,土著就把因(生病发烧)与果(身上没虱子)的关系颠倒了。 后此谬误是指,人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后此谬误是很多迷信行为的基础。例如,如果在某人打破一面镜子或者看见一只黑猫之后不久,不幸降临在他身上,那么他也许会认为,正是前面发生的事件导致了后面的不幸。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后此谬误也是经济推理中常见的谬误。一个实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或扩张之中,会出现或伴随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他们认为,物价上涨是促成商业周期扩张的原因,而治疗大萧条的良方就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进而建议国会以增加工资和提高价格为目的而立法。但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这些举措并不能推动经济复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真正的知识是根据原因得到的知识。”古希腊哲学家维吉尔说:“能认清事情缘由的人是快乐的。”但若我们在因果推理中不努力避开上述这些谬误,则不但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且还会盲目甚至愚蠢地乐观。
(总公司办公室摘自《今晚报》,作者 姚耀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