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煤炭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成为世界di一煤炭大国,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70年,改革伴随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创新推动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进入新时代,行业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动力更加强。
1、煤炭工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动力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70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煤炭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20多家煤炭企业、200多处煤矿,产能4300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增加煤炭投资,70年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8万亿,建立起了集资源勘查、科研教育、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加工转化和煤机制造、综合利用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全国产量由1949年的3243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6.8亿吨,增长了114倍;累计生产煤炭860多亿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70%以上的一次能源。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上di一产煤大国,产量占世界比重由1991年的15.88%,增加到2018年的45.96%。煤炭进出口总量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四分之一左右。
为高效输送煤炭,国家集中力量先后建成了大秦、朔黄、蒙冀、瓦日、集通等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煤炭铁路发运量由1978年的4亿吨增加到2018年的23.8亿吨;建成了秦皇岛、京唐港、曹妃甸、黄骅和南京、武汉等一批沿海、沿江煤炭中转港口。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吞吐量由1979年的521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5.16亿吨。
▲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超10亿千瓦的煤电装机,年20多亿吨左右的电煤需求;支撑了钢铁工业每年9亿多吨粗钢产量,6亿多吨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24亿吨水泥产量,建材行业5亿吨左右煤炭需求;支撑了年700多万吨化肥产量,化工行业用煤3亿吨的需求。可以说,没有煤炭工业发展,就没有我国现在的工业体系,就不会有近70年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坚持改革开放,全国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煤炭工业高度计划管理、单一对煤炭投资,到改革初期推动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大中小一起上”,再到“整顿提高”、“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安全整治”“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和“去产能”、“兼并重组”、“智能绿色矿山建设”等,持续不断地淘汰落后,发展先进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国家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到国有煤炭企业“总承包”、“转换经营机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从投融资体制、行业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取消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规范进出口,再到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全部放开电煤价格,市场在配置煤炭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
特别是,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产能置换”“最低最高库存”“中长期合同与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应急产能储备”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抑制价格异常波动机制”等市场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制度,为煤炭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市场调节能力提升,全国煤炭市场供需由长期短缺逐步发展到总体平衡,并正在向高质量动态平衡转变。
(三)行业创新发展机制逐步形成,煤炭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科技由土法上马小打小闹,到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引进、全面引进,再到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从“跟跑”向“并跑”和一些领域“领跑”转变。
大型煤炭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煤炭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近年来,有近百项煤炭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有35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行业科技进步奖,有力地推动了煤炭行业科技创新。
▲神华神东上湾矿世界首个8.8米超大采高工作面
煤炭资源成藏机制、赋存规律等研究和地质勘探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和查明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储量规模的矿床,基本摸清了我国煤炭资源家底,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7万亿吨,比1978年增加1.1万亿吨。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能源支撑。
煤矿设计理念不断创新,系统简约、工艺先进的开采方式得到普遍推广。钻井法、冻结法、注浆法和全断面施工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新型建井技术不断涌现,矿井建设周期大幅缩短。无煤柱“110-N00”采煤法走在世界前列,并得到广泛推广,矿井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煤炭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年产千万吨级的综采设备、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机、大型液压挖掘机和千万吨级选煤厂和3000万吨级群矿选煤技术装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煤矿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小生产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矿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煤炭开采多为人拉肩扛,手工作业。上个世纪60年代煤矿开始推广半机械化生产,以后逐步转变为机械化大生产,并逐步转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52处煤矿建成18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巡检、选矸11种机器人已经在煤矿井下应用。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煤炭产量比重由1990年的51.7%,提高到2018年97.9%,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1%,回采工作面单产、掘进工作面单进分别达到8.05万吨/个·月、156米/个·月,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大幅度提升。
煤炭清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煤炭企业由原来只生产原煤转变为以洗选煤和精细配煤为主。2018年全国原煤入选率71.8%,比1980年的13.3%,提高了58.5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煤矿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国有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13.85 千克标准煤/吨,同比2015年降低6.7%。煤矸石利用率70%,矿井水利用率72.8%,井下瓦斯利用率约42%。
▲我国首个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和管理的首座大型现代化露井联采大型煤矿——中煤集团平朔安家岭全景。
煤炭转化迈出新步伐。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百万吨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稳定运行,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产量初具规模。煤炭开始由单纯作为燃料开始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
煤炭科技进步不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而且极大提高了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全国煤矿生产由事故多发转变为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2018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93。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实现了稳定好转。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全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煤矿由单一国有制逐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017年煤炭开采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76%,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4.4%。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国煤矿数量最多时的1988年6.5万处,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规范管理、淘汰落后,到2018年末的5700处。单井规模由不足3万吨提高到90万吨/年。
大型煤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2018年底,全国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超过1200处,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企业发展到28家。
新业态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煤炭工业表现为单一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做强做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向多种经营转变,“煤电路港航一体化”、多产业融合协调和、“清洁能源生产商与供应商融合发展”等新的商业模式,逐步成为行业发展方向,全行业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煤炭绿色矿山建设机制逐步形成。
煤炭资源开发由注重产量规模,到注重环境保护、绿色矿山、生态矿区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煤炭开采由损毁环境转变为少损毁或不损毁环境、全面修复环境转变,美丽矿山建设成为全行业自觉行动。
在采煤沉陷区建成了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有的关闭退出煤矿有的改建为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等,承担着教育和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使命;有的改建为工业园区、仓储物流基地,继续发挥作用。大规模的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矿工及家属的居住条件,新建的职工住宅小区成为美丽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全面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煤炭企业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之初,煤炭企业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装备开发建设了18处煤矿,引进了100多套综采和掘进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煤机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煤炭工业快速发展需求,而且还走出国门出口到一些主要产煤国家。
煤炭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煤炭以出口为主,煤炭出口由1978年的32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402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煤炭进口逐步增加,到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3年我国煤炭净进口3.2亿吨,目前,煤炭年净进口维持在2.5亿吨左右。
煤炭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历时40多年连续17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已经成为国际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近几年煤炭企业对外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产能合作层次和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大型煤机装备出口逐年增加,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加强。
(七)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培育体系逐步完善,煤炭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煤矿工人中90%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煤炭院校和涉煤专业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煤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了大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采煤队”成为新时期煤炭工业的优秀代表。国家加大对煤炭科研领军人才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
(八)行业精神得到弘扬,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
从马六孩、连万禄挥动铁镐创造出新中国di一个掘进纪录,到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侯占友无私奉献、永不言退;从石圪节精神,到全国煤炭工业十面红旗,老一代矿山劳动模范夯实了煤炭精神和文化的基石。周总理曾经高度评价“煤矿职工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接见煤炭工业劳动模范代表。新时代,从蓝领工程师、首席技师,到大学生采煤队;从人民功臣甘厚华,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定海神针白国周,再到博士生导师邓存宝科技兴矿,硕果累累;新时代的矿山劳动模范书写着煤炭工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他们行为感动了中国,《矿工万岁》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社会理解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煤矿职工艰苦奋斗结果;行业快速发展既有良好的国际国内良好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有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努力。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2、奋斗新时代,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重要的基础产业,推动能源革命,必须坚下大气力推动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努力提升煤炭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一)坚持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化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1、坚持安全发展,把安全生产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的红线和底线。
我国煤炭资源禀赋条件中等偏差,煤层埋藏较深,煤矿多为地下开采,作业环境差,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增多、开采深增加,自然灾害多发,安全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的同时,在安全生产方面也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训十分深刻。
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近十多年来,随着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煤炭企业不懈努力,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和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大幅提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稳定好转。成绩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但目前我国煤矿事故还时有发生,每年还有几百人付出生命代价。实现煤矿安全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这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煤炭企业必须从强化管理入手,不断推动煤矿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必须加快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煤矿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优化系统、简化环节、精简人员;必须加大煤矿“四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力度,推动煤矿由高危行业向安全型行业转变;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2、坚持绿色发展,将绿色开发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绿色开发,包括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与引领低碳消费三个层面。在绿色开采方面,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积极推动煤炭无害化开采科技创新,努力做到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害或实现不损害,或生态环境再造。在清洁生产方面。一是要努力改善作业环境,实现工作面粉尘浓度和温(湿)度达标,降低煤矿工人劳动强度;二是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原煤入选率和商品煤质量,大力推动燃烧新技术和科学精细化配煤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满足用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求;三是优化煤炭产品品质,拓宽煤炭利用的途径,引导消费,加快煤炭企业由供应商向生产服务商转变,为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提供支撑。
3、坚持效率优先,将提高煤炭开发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
今后煤矿发展要更加重视提升开采效率。评价一个煤矿、一个煤炭企业不单要看产量规模,更要看人均效率,看投入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今后矿井规模、采场设计、工艺技术选择、人员与装备配备,都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要以小投入实现大的价值。
4、坚持科技引领,将煤矿智能化生产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重大举措,认真抓好。
当今世界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煤矿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煤炭企业要跟上新时代科技发展步伐,大力推动“智能矿井”“数字矿山”“智慧企业”建设,加快构建“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运营标准化、决策科学化”的创新型煤炭企业。最近,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启动了企业中央研究院建设,组建应急科学研究院、智能矿山研究院、矿山大数据研究院、深部开采与冲击地压研究院、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院,并从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
(二)坚持改革,着力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1、坚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
三年多的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关闭退出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发展腾出了空间,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质量,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通过建立完善适应煤炭市场化改革要求制度体系,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经过努力,初步实现了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广大煤炭企业积极投身改革,在去产能、安置好职工,去杠杆,做好债转股,多渠道融资等方面做了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我们必须看到,产业布局的新变化,市场供需格局的新调整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历史遗留问题多,企业负担重、行业亏损面大、人才问题凸显等问题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煤炭需求。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依法依规退出达不到标准要求、安全风险高和资源枯竭、成本高、煤质差、开采难度大、扭亏无望的落后产能。
二是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处置好企业资产债务,注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煤炭企业要加快转变单纯依靠规模扩张与价格提升实现及发展目标的理念和做法,推动从资源投入到矿井建设、煤炭开采、加工转化、物流贸易全过程的改革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效益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和行业升级。
2、大力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要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开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攻克一批制约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创新行业建设。
二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是优化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创新资源集聚。煤炭企业要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井下机器人研发,提升煤炭开发智能化水平的机遇,加大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智能煤矿建设,使煤矿工人能够真正做到体面工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3、推动生产组织规模化,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们现在还有2433家煤炭生产企业,户均产量不足150万吨;全国还有近5800处煤矿,单井规模在90万吨左右,企业规模依然较小,煤矿数量仍然较多,产业集中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从煤矿发展看,一些煤矿特别是小煤矿规模较小,不能适应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关闭退出是大势所趋。一批长期停产停工的僵尸煤矿,同样需要处置出清。
一是要高质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和2025年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先进产能为主体的煤炭供给新格局”的目标。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煤炭机械制造向“智造”转变。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业,在煤炭主要消费地、集散地、中转地建立储配煤基地,布局煤炭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要注重发挥资本的力量、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综合能源、新型材料综合、跨越式发展。
4、切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从煤炭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实现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培养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当前,一方面煤矿现代化建设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煤炭经济下行和社会对煤矿工作条件、安全状况的认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煤矿院校招生和煤矿招工越来越难,在不断改善煤矿工作环境的同时,高度重视煤炭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是要在全社会营造煤矿工人光荣的社会风尚,让“矿工万岁”响彻祖国大地。
三是培养造就一大批煤炭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知识性+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5、加强煤炭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保障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分散对煤的注意力”和“做好煤炭这篇文章”的要求,研究好煤炭工业长远发展规划问题。
一是加强煤炭资源精准化勘探,把找煤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资源条件十分重要,创新勘探技术,加大找煤投入,努力增加优质煤炭储量。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是相对其他能源的,我国人均拥有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左右,已发现的优质资源少,适合大型现代化煤矿开采整块资源更少,找煤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二是针对煤炭主产区开采强度加大,一些矿区接续紧张的问题,加快布局一批新矿区和大型现代化煤矿。
三是完善煤炭运输集疏系统,加快矿区煤炭铁路专用线、区域联络线和集运站建设,创新先进煤炭运输技术装备,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输送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构建立足国内、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绿色清洁、灵活可靠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完善煤炭储备机制,提高煤炭弹性生产和应急供给能力,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五是优化煤炭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总之,从国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看,新时代、新变化还没有改变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主体地位,煤炭在经济运行中的压舱石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能源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从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两个方面入手加快推动煤炭革命,以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煤炭人的光荣使命。(煤供部 杨彬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