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理讲坛 法规制度 企业文化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行业法规
综合法律
地方文件
在线解读
 
              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江苏森达热电(建湖)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陈家港热电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沿海热电有限公司
              江苏森达电力燃料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 法规制度 > 地方文件
 
  盐城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 ※ 发表时间 2014-2-1 10:51:42 ※ 〗  
     
 

盐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盐城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盐城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盐城市人民政府

                                                      2014年1月28日 

                      

盐城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3〕9号)精神,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创业盐城、开放盐城、生态盐城、幸福盐城”的发展定位,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和保护生态等多种有效手段,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大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大幅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其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3%;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200万立方米;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较好成效。

  ——全面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加快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县(市)、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迈出重要步伐,低碳全民行动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得到切实加强。

 二、重点工作及部门分工

 各级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责。

 (一)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性举措,从产业结构源头推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全面实施盐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和生态底线,通过“调高调轻”实现“调优调强”,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以上,对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提高;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5%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列第一位为牵头部门,下同)

  2.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进一步提高“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等指标约束,严格控制新建项目。(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国土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按照市场导向、高端取向和集约化方向,加大调整转型推进力度,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将节约能源和提高效能作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重要途径,完善节能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有效降低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省统一部署,建立市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机制,发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倒逼机制”,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要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到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率达5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农委、商务局、水利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行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加快发展海上风电,重点推进射阳、滨海、大丰、东台、响水风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33%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努力增加碳汇。全面实施《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规划》、《生态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绿色盐城”,增加森林碳汇,构筑绿色屏障。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沿海5个万亩新林场建设,建成功能完备的沿海生态防护林体系,打造全省滩涂生态林业示范区。推进城乡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修复湖泊、湿地等重要水系生态功能,加大海岸及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将增加森林碳汇与发展碳汇林业相结合,促进林业生态价值转化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价值。“十二五”期间,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6%。森林蓄积量增至120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市林业局、环保局、海洋渔业局、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围绕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控制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减少生产中熟料用量,大力推动粉煤灰、矿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渣和非碳酸盐原材料替代石灰石原料,加快发展硫铝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等特种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大力推动废钢回收利用,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在电力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通过改造工艺、采取控排技术,减少工业过程中的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十二五”期间,建设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控排示范工程4个左右。(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农委、环保局、建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努力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十二五”期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责任单位:市农委、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加强城市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对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农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3.实施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围绕水泥、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加强需求引导等多种措施,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产品替代高排放产品。加快高性能、耐腐蚀产品开发,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的新型混凝土与钢材,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大力开发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鼓励使用缓释肥产品替代传统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积极稳妥推广实施清洁车用汽柴油。“十二五”期间,选择一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和工艺进行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科技局、农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

  14.推进低碳城市(县)试点。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低碳城市(县)试点示范,围绕生产、消费、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式与经验,努力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产业体系、能源结构、交通、建筑的低碳化,加快形成建设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努力成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试点单位)

  15.深化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在亭湖环保产业园低碳省级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级以上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区等各类园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工作,着力培育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低碳能源供应和利用、发展低碳物流、推广绿色建筑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和园区公共服务创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科技局、环保局、城乡建设局,相关试点单位)

  16.扎实抓好低碳企业试点。以冶金、建材、电力、石化、化工、纺织、造纸、交通、建筑等行业为重点,选择典型企业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品结构、采用低碳和控排技术等方面,努力实现能源降碳、结构降碳和技术降碳,并着眼于生产经营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低碳化,争创一批各具特色的行业低碳标兵。(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试点单位)

  17.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或提出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建议。加强对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出台试点评价考核办法,对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物价局、金融办,盐城国税局、盐城地税局)

  (三)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18.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和规范,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需要,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分类标准。(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

  19.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和规范,做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完善排放因子测算,加强排放监测,不断提高数据质量。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做好年度核算工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统计局)

  20.建立健全统计核算工作机制。按照国家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的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根据国家和省统一要求,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建立重点企业数据直报系统。(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

  (四)探索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

  21.推进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根据国家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选择典型产品进行试点,初步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完善相关认证管理办法。加强低碳标准和认证机构的协调对接,开展标准认证培训,培育发展低碳产品检测、认证市场,推进低碳产品认证有序、健康发展。(责任单位:盐城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城乡建设局)

  22.建立低碳产品市场化推进机制。结合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低碳企业建设,围绕能源、建筑、交通、消费等重点领域,选择认定一批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加快市场化推广应用步伐。组织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综合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绿色能源示范县、低碳绿色照明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示范工程,有效引导和扩大低碳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低碳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城乡建设局、科技局、财政局,盐城地税局)

  23.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进一步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对碳资产和碳负债的重视,促进重点排放源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排放交易。鼓励非直接排放源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减排行为,推动“碳中和”,切实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金融办、物价局,盐城质监局)

  24.逐步发展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借鉴国内外碳排放交易市场经验,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规定,申报设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盐城分所,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建设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着力在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与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对接和合作,探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金融办,盐城质监局)

  25.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的工作规范和认证监管规则,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登记注册系统、报价交易系统、信息披露系统和监管核证系统。加快培养碳交易专业人才,加快培育碳排放交易机构以及核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量的第三方机构,完善相关的资质认证管理办法。积极推动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系统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及平台的对接与合作。稳步发展碳金融产品,研究开发与碳交易、碳资产相关联的金融衍生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金融办,盐城质监局)

  (五)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

  26.实施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示范行动。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公务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行政消耗。进一步落实责任,健全常态化低碳管理制度。抓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出台相应办法,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开展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医院等创建活动。到2015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不低于15%和l2%。(责任单位: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卫生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7.推进低碳示范社区建设。重点结合城市商品房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低碳示范社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完善绿色建筑指标评价体系,在社区规划、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可再生能源利用、公共照明、社区交通等方面实现低碳化。到2015年,全市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的比例达50%以上。推进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初步形成符合盐城市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低碳模范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行为规范,引导、鼓励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房产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8.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商场、宾馆、餐饮、旅游等商业设施营运管理,显著减少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开展“全国低碳日”及绿色低碳宣传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低碳生活公益宣传,提高低碳生活常识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带动更多的家庭和居民参与到创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社区和家庭,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知识与技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强化综合支撑能力

  29.强化科技支撑。围绕我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技术需求,着力研发推广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主要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提高能效的技术与装备。加快研发低成本、规模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进一步创新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条件具备的单位建设一批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创建一批低碳技术孵化器。鼓励、支持我市科研人员、机构以及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分享前沿低碳科技发展成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的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碳金融、碳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库,组建咨询专家队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和组织机构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在项目、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做法,多渠道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科研活动。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序推动碳交易、碳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国外建设生产基地转移优势产能,推动国内转型升级步伐。(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任务落实

  32.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在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省下达我市的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具体分解方案见附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纳入本地区(各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市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按照实施方案全面落实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发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各项任务要求。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问责制和奖惩制度,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追究责任。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重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和责任。同时,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格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3.健全管理体制。成立盐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发展改革委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职责。各地和相关部门要设立相应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效、生态建设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整合资源,逐步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监管体制。大力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服务、咨询机构,促进新型低碳服务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4.落实资金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围绕实现“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重点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投入渠道。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积极争取我市项目列入基金支持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示范工程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领域的投入。加大金融对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产品,扩大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规模。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引导设立绿色碳基金,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培育和碳资产开发。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资金,加大低碳项目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金融办、发展改革委,盐城地税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附件“十二五”各县(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zip

 
公司概览 | 新闻中心 | 经理讲坛 | 法规制度 | 企业文化 | 党群视窗 | 人力资源 | 他山之石 | 客户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2 江苏森达热电总公司 联系电话:0515-86253300 传真:0515-86253310 E-mail:root@sendapower.com
苏ICP备11048573号 地址:江苏省建湖县经济开发区亮月路158号 邮编:224700 技术支持:飞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