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工作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既管发展大局之“总”,又管实际工作之“用”;既闪着思想光辉,又充满实践智慧;既体现目标导向、战略导向,又体现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学习贯彻好这些重要论述,对当前做好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对下一步制定“十三五”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长远意义。 阶段特征:“三期叠加”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这为我们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制定政策、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既符合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大前提,又揭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大前提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三期叠加”判断的本质要求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三期叠加”阶段的经济工作。 “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要求我们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做到精准发力。保持战略定力,需要遵循“扣扣子”定律,de一粒扣子就是战略扣子,只de一粒扣子扣对,后面的才能扣对,对了就不能变。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方针、思路、政策,在实施时就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精准发力,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做下去,一锤一锤地钉下去,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总体基调:稳中求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对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十分重要。 稳中求进总基调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辩证法。稳中求进,是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稳定的市场预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与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这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正确处理稳、进、改的关系,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做到静有定力、动有秩序、改有实效。 做到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平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这“三个点”相辅相成,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寻找推进改革大公约数。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是要远近结合,既谋划好顶层设计又注重眼前实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就是要推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提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稳中求进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就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稳政策目的是稳市场预期。在政策运用和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不靠短期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而是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微观政策要活,实际回答了用什么方式避免经济下滑问题,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增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基本民生搞好,把社会保障搞好,织牢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基本方针: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是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指针和根本遵循。 正确看待增长速度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增长速度的思想主要包含四大要义。其一,“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其二,“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其三,“就业状况是衡量速度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基准。”要深入分析新常态下增长和就业的关系,通过稳增长来促进就业。其四,“在速度问题上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各地自然条件、主体功能、阶段性任务不同,增长速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科学把握质量效益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个发展”精要地概括了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有几个重点指向:一是注重企业效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在简政放权、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减负担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增企业发展活力。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注重民生效益。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持续改善民生。三是注重生态效益。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决不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 主要抓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这充分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打好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 大力优化需求结构。对于释放有效需求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明确要求,就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掌控好。稳投资,关键是稳定社会预期,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促消费,就是在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结构。扩出口,就是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的同时,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大力优化城乡结构。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城”的方面,强调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在“乡”的方面,强调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深刻认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大力优化空间结构。习近平同志指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他特别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树立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妥善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沃土,给人民留下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根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习近平同志围绕改革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经济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其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其二,经济体制改革要把增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重要突破口。根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政府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增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其三,经济体制改革要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服务。改革是渡过“三期叠加”阶段的有力武器。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真刀真枪推进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通过改革解决问题、稳定市场预期。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系列要求:一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要注重进行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要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同时,深度参与新的国际经贸谈判和规则制定,扩大我国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努力扩大对外投资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三是发挥上海自由贸易区作用,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四是积极主动开展经济外交,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增我国综合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努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谋划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做好政府和市场分工、部门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的是聚集和激励创新人才。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应进一步加大用好、吸引、培养人才力度,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用好人才,首先是用好科学家,积极创造良好条件,让科学家多出思想、多出成果;重点是用好科技人员,既用事业激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还要用好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同时,应做到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紧缺的人才。 科学布局:促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我国已经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区域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贯彻好这些重要思想和举措,必将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一带一路”,重在合作,贵在共赢。建设“一带一路”,既是对外布局,有利于我国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又是对内布局,有利于促进沿线省区市立足自身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全面深化交流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互利共赢。 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1140.30, -2.30, -0.20%)水道。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目的就是统筹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找准发挥东西部优势的切入点,促进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 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带动产业转移,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着力抓好贫困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中西部强则中国强,要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高扶贫工作精准性、有效性,增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切实保障:努力实现安全发展 习近平同志就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一系列价值观念、工作思路与方法路径,形成新的安全观,为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安全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强化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我们的底线是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当前,一些领域和区域面临的风险增多,并且呈现多点性、叠加性、关联性特点。要高度关注、严密防范突出风险点,增底线思维,采取“保守疗法”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应对不同风险,避免发生全局性风险。 强化粮食安全。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坚持和完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掌握粮食进口的主动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习近平同志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四个革命”,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高度重视保障水安全,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生态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维护生态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树立正确资源观、科学开发观和绿色财富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强化环保指标的硬约束,将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强化公共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法治建设,坚决打击犯罪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食品安全,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工作归宿:让人民过上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好、工作得好、生活得好。”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 守住底线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雪中送炭问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东西。 突出重点就是抓好重点领域民生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十个更”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总纲。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就业工作,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 完善制度就是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要注重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医疗、养老、特困人口救助等制度,织好基本民生的安全保障网,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引导舆论就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们通过努力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事业成功的实惠。 (作者为贵州省省长) |